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關於乙肝 >> 拉米夫定治療慢性HBV感染

拉米夫定治療慢性HBV感染

  目前世界上有3億多人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我國約占半數。此種感染最終可發展為肝硬化、肝癌,是當前who公布的人類疾病死亡原因中居第9位的疾病。為此,尋求理想的抗hbv藥物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研究課題。以往α干擾素(ifn-α)被認為是唯一有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但它的適應症有限,療效較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且價格昂貴。近年來,許多核苷類藥物被發現具有很強的抗hbv作用,如拉米夫定、噴昔洛韋或其口服制劑泛昔洛韋、adefovir及lobucavir等,其中以拉米夫定的研究較為深入,因此,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本文將目前拉米夫定用於治療慢性hbv感染的現狀綜述如下。

  拉米夫定為一口服核苷類藥物,全稱2’,3’-雙脫氧-3-硫胞嘧啶核苷,簡稱3tc。因其對逆轉錄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最先用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療。後來發現,3tc對hbv復制中逆轉錄過程的抑制作用也十分顯著,於是人們開始研究其治療慢性hbv感染的臨床價值。3tc抑制hbv復制的作用機理,系藥物在細胞內經磷酸化後,與脫氧胞嘧啶核苷(dctp)競爭,進入合成中的dna鏈,使其不能繼續延伸而終止復制。這一反應不僅在合成負股hbvdna的逆轉錄過程中,同樣也可在合成正股hbvdan的轉錄過程中實現。boni等在3tc治療過程中測定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時發現,3tc在大幅度降低病毒和抗原數量的同時,可使長期處於對hbv低反應狀態的t細胞功能得以恢復,從而加強了機體對hbv的清除作用。體內外的研究還證實,3tc和其它雙脫氧核苷類藥物不同,在治療劑量下,對正常的細胞分裂毫無影響,對線粒體dna的合成也無抑制作用,因而具有極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1.臨床應用
  1.1慢性乙型肝炎(chb):
  dienstag等最先應用3tc治療血清hbeag和hbv dna陽性珠32名chb患者,分別口服25mg、100mg、和300mg、每日一次,連服12周。結果證明該藥的耐受性很好,無明顯不良反應,每日100mg和300mg的劑量均能使hbvdan降至可測水平以下,並有alt的減低。但療程結束後,大多數病人的hbvdna重新出現,hbeag也很少消失。
  lai等最近報道358例chb患者使用3tc治療的經驗。用3tc25mg、100mg和安慰劑治療的三組分別為142、143和73例,療程一年,比較治療前後肝組織學改善情況。結果25mg組改善者為49%、100mg組56%、安慰劑組25%;炎症壞死程度加重者,三組分別為8%、7%和26%;alt持續正常者分別為65%、72%和24%。療程結束時,血清hbvdna水平較治療前分別下降93%、98%和54%;100mg組16%的病人血清hbv dan消失伴hbeag轉化為抗-hbe,劑組僅4%。作者認為,每日服用3tc100mg可使chb患者肝組織學明顯改善,並能提高血清hbeag至抗-hbe的轉化率。已有充分資料證明,3tc不僅適用於hbeag陽性珠chb患者,同樣也適用於hbeag陰性/hbv dna陽性的患者,即hbv前c區變異株感染者,如tassopoulos等 進行的隨機對照雙盲研究中,60例患者服3tc每日100mg,連用52周;另65例服安慰劑對照。結果在治療24周時,3tc組中63%的患者hbv dna已消失,alt降至正常,而安慰劑組僅6%(p<0.00)。療程結束時,3tc組60%的患者肝活檢示炎症壞死程度明顯減輕;纖維化病變11%好轉,86%無變化,可見3tc治療hbv前c區變異株感染,同樣能獲得顯著療效。 
  3tc對逆轉錄酶的高效抑制,可迅速阻止肝細胞內hbv的復制,切斷hbvdna的來源,使新的病毒顆粒不能組裝,導致hbv在肝內的循環感染過程終止。同時,在機體免疫清除的作用下,感染肝細胞的數量逐漸減少,靶抗原的合成和表達也隨之減少,從而使肝內的炎症壞死反應日趨好轉。honkoop等對13例慢性hbv感染者以3tc治療6個月,研究其肝髒的組織學變化。結果所有病人在治療期間hbvdna均轉陰,肝活檢標本的平均組織學活動指數(hai)以8-24周治療後由服藥前的4.4±0.8降至2.8±0.5,其中以碎屑樣壞死的減輕最為明顯。這些研究證明3tc確能通過對hbv的長期抑制,使chb的病情緩解,肝組織損害得以改善。

  1.2失代償性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
  hbv引起的失代償性肝硬化甚至終末期肝功能衰竭也是3tc治療的適應症,這就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肝移植的機會。villeneuve等治療12例嚴重失代償性肝硬化患者,每日口服3tc100mg。結果除3例服藥尚不足3個月者死於肝衰竭外,4例得以在用藥6個月內接受了原位肝移植術。另5例服藥時間平均13個月。病情顯著好轉,血清hbvdna消失,轉氨酶、膽紅素、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時間已接近正常,child-pugh計分也由11±1降至7±1。作者認為,3tc通過抑制hbv的復制,能有效地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髒功能。van thiel等報告3tc治療9例hbv引起的肝衰竭,其中4例在治療過程中成功地施行了肝移植,另5例病情日趨穩定。上述結果說明,3tc不僅使這類病人的生存期延長,生活質量改善,而且為患者能安全地接受肝移植贏得了時間。

  1.3髒器移植:
  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如果術前hbsag陽性伴有hbv復制,術後1年內hb復發率可高達80%-90%;如果術前hbsag陽性但無病毒復制,其1年內復發率為40%-50%。肝移植術後hb復發,預後很差,一般在2-3年內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重型肝炎的發生率也很高,因此有效地預防hb的復發是此類病人術後存活的關鍵。以往采用hb高效價免疫球蛋白(hbig)作為預防肝移植後hb復發的主要措施,實踐證明,這種價格昂貴的被動免疫預防方法效果很差。鑒於3tc能有效地阻斷hbv的復制,因而近年來改用3tc或將3tc與hbig聯用,成功地預防或控制了移植肝的hbv感染。nery等報告40例因hbv感染引起的終末chb患者,在施行肝移植手術前後服用3tc,或在hbig免疫預防失敗後予以3tc治療,結果97.5%的肝移植患者存活,82.5%消除病毒血症,說明3tc在預防和治療肝移植後hb復發方面具有重要價值。perrillo等對肝移植術後hb復發者用3tc進行抗病毒治療,每日口服100mg,連服一年。結果52例患者中僅2例死亡,1例死於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症,另1例死於白血病,其余50例病情均得以控制。可見3tc預防和治療肝移植後的hb復發,不僅效果好,而且安全、價廉。
  對於需行腎移植的chb患者,必須在控制肝炎的前提下才能接受手術,而手術後長期大量應用免疫抑制劑又極易使肝髒的hbv感染復發或加重,直接影響腎移植的成敗甚至患者的生命。rostaing等報告6例血清hbvdna陽性的chb或肝硬化患者,在接受移植後服用3tc,每日100mg,6個月後病毒血症迅速消除,alt大多降至正常,腎功能良好,且未見不良反應。juny等報告的6例中,2例在3tc治療chb過程中接受腎移植,4例在腎移植後hb復發時給予3tc。以4-14個月的治療,同樣取得肝功能正常和病毒血症消失的良效,抗排異的免疫抑制治療也不受影響。此外,picardi等還報告1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同種基因骨髓移植後出現hbv引起的肝損害,且不斷加重,以3tc治療後病情迅速控制。

  1.4 hbsag 攜帶者:
  應用3tc治療hbsag攜帶者的研究很少。lai等報道42例hbeag陽性的hbsag攜帶者,其中36例分別口服3tc25mg、100mg和300mg,每日一次,連用4周;另6例給予安慰劑作為對照。結果服用3tc者停藥時血清hbvdna均降低90%以上,對照組則無變化(p<0.001),但停用3tc後周內hbvdna迅速恢復至用藥前的水平,alt和hbeag在治療前後無變化。由於hbsag攜帶者對hbv感染處於免疫耐受狀態,機體對感染的肝細胞並無攻擊或殺傷作用,短程3tc抗病毒治療只能暫時hbv復制,無助於改變或消除病毒攜帶狀態。至於長期服用3tc能否達到清除病毒之目的,尚待深入研究。少數hbsag攜帶者的肝功能檢查雖屬正常,但肝活檢卻有明顯的活動性炎症病變。對這部分攜帶者應視為chb,必須及時予以3tc抗病毒治療。

  2.3tc的安全性
  迄今報告的所有接受3tc治療者均對該藥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即使長程服藥也示發現嚴重不良反應。lai等對應用3tc治療的285例與接受安慰劑對照的73例患者進行比較,發現兩組治療中呼吸道感染、頭痛、咳嗽、腹瀉、倦怠和咽痛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似,血液學檢查以及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和澱粉酶等也無明顯改變。
  以往曾發現某些核苷類藥物可引起細胞線粒體功能障礙,導致嚴重的臨床綜合征。為此,honkoop等對15例接受3tc治療者的肝活檢標本進行線粒體的形態和功能研究。結果發現,常規的組織學和電鏡檢查示見任何中毒性改變;由細胞核dna單獨編碼的線粒體和胞漿中的酶活性均屬正常。基於3tc的安全性,其臨床適應症已從chb逐漸擴展到治療由hbv活躍復制引起失代償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移植以及伴有免疫抑制的慢性肝病患者。

  3. 3tc的療程問題
  3tc的適當療程至今仍在探索。由於3tc的作用機理是抑制而不是殺滅hbv,肝細胞內hbv能否消除主要取決於機體的免疫清除能力,因而當停藥後病毒復制仍可恢復。臨床實踐也證明,數周或數月的3tc治療只能緩解病情,大多數患者停藥後肝炎復發。根據動力學研究,復制hbv的肝細胞其半衰期介於10-100天之間,說明宿主免疫反應的強度不同,對感染肝細胞的溶解速度也不同。假設患者肝髒中20%的肝細胞被hbv感染(0.2×1011),其平均半衰期為40天,即使采用100%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要使感染的肝細胞減少到數百個,至少也需要3年以上,更何況目前尚無一種藥物能100%。可見,采用3tc治療慢性hbv感染,療程可能需要數年,甚至終生服用。

  4.耐藥性問題
  長期應用3tc可誘導hbv產生耐藥性,使血清中已經陰轉的hbvdna重新出現,甚至伴有病情的突發。耐藥性的發生率與用藥時間有關,每日口服100mg,52周後出現耐藥毒株者藥14%-32%,78周後累積發生率可達53%。hadziyannis等認為,耐藥性的產生也與劑量過低未能充分抑制hbv有關,長期應用每日劑量150mg的患者,血清hbvdna持續陰轉,未見復發者。
  hbv產生耐藥的機理系因其多聚酶基因區發生點突變所致。多聚酶c區的亞結構域(motif)是hbv進行逆轉錄的活性部位,由酪氨酸(y)-蛋氨酸(m)-天門冬氨酸(d)-天門冬氨酸(d)即ymdd組成,該部位正是3tc干擾hbv復制的結合位點。研究證明,ymdd中的第552位的蛋氨酸可被缬氨酸(v)或異亮氨酸(i)取代,生成 yv552dd或yi552dd,導致亞結構域的空間構型改變,從而妨礙了與3tc的結合。yidd變異可單獨存在;而yvdd則常伴有多聚酶b區第528位的亮氨酸(l)由蛋氨酸(m)取代。變異後的hbv對3tc的敏感性顯著下降,與野毒株比較,降低程度輕者20-100倍,與野毒株比較,降低程度輕者20-100倍,重者可超過1萬倍。
  hbv發生變異後的臨床意義不清楚。lai等發現,變異株和野毒株可同時存在。當ymdd變異後,只有少數患者的血清hbvdna重現,alt也可回升,但均低於用藥前水平,而且對組織學的改善並無影響。近來研究也證明,病毒發生變異後hbv的逆轉錄酶特性也隨之改變,導致病毒的復制缺陷,使血清hbvdna不能反跳到治療前的水平。停用3tc後變異株很快消失,野毒株恢復。學者們指出,3tc長期效果取決於耐藥毒株發生率及其致病性。

  5.聯合治療問題
  3tc遠非治療hbv感染的理想藥物。除上述耐藥現象外,主要因為3tc只能阻斷肝細胞內hbv復制中的逆轉錄(rnadna)過程,不僅對已整合入染色體hbvdna毫無影響,對染色體外的游離基因模板即共價閉環dna(cccdna)也毫無作用,因而停藥後肝炎可以復發。當前,隨著抗病毒藥物的不斷增多,為了提高療效,延遲或減少耐藥毒株的產生,學者們又致力於3tc與其它核苷類藥物或ifn-α聯合治療的研究。
  colledge等以體外實驗證明,3tc聯合噴昔洛韋可發揮相加甚至協同的抗hbv作用,但迄今尚無此種聯合治療的臨床觀察報道。以往用ifn-α治療chb的研究證明,治療前血清hbvdna水平低者反應率較高,因此推測先用3tc使血清病毒水平減低再聯用ifn-α,療效可能會高於單一藥物的治療。heathcote等報告將226例chb隨機分為三組同時開始治療:3tc組82例,每日口服100mg,連服52周;ifn-α組69例,每次10mu, 每周3次,連用16周;聯合治療組75例,服用3tc8周後再與ifn-α聯用16周;所有患者均隨訪至64周。結果表明,第52周時,alt持續正常者三組分別為40%、17%和25%;但第64周時alt正常者中分別有71%、36%和22%肝炎復發。組織學改善者三組分別為38%、36%和28%。hbeag血清轉化率第52周時為18%、19%和29%,第64周時為20%、22%和25%,聯合治療組稍高於單一藥物組,但無統計學意義。multimer等對20例ifn-α治療失敗者以3tc聯用ifn-α進行復治,療程16周。結果發現此種療法的耐受性很好,其副作用與單用ifn-α者無異,藥物間也無拮抗作用。治療期間hbvdna產被清除,其中4例hbeag/抗hbe血清轉化,但停藥後19例復發,僅1例抗hbe持續陽性 ,療效令人失望。調整給藥間隔時間並延長療程是否會提高聯合治療效果,有待研究。
  
  綜上所述,3tc作為逆轉錄酶的強抑制劑,在控制慢性hbv感染方面具有確切的近期療效,且有良好的耐受性,是當前chb抗病毒治療的有效藥物,鑒於3tc不能清除肝細胞內hbv復制的來源,長期用藥又存在耐藥問題,因此積極尋求更為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仍為當務之急。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