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乙肝常識 >> 乙肝應該做哪些檢查?

乙肝應該做哪些檢查?

  1.尿液測試: 急性黃疸型肝炎病人在黃疸出現前,尿膽紅素及尿膽原,陽性。

  2.肝功能測試:

  (1)血象:白細胞總數稍低於正常水平,分類計數中性粒細胞可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2)血清膽紅素:黃疸期血清膽紅素升高,按逐日升高的趨勢,多在1~2周內達高峰。

  (3)血清酶測定:

  A) 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黃疸出現之前就開始逐漸上升,病極期達峰值,急性肝炎可有極高的酶活性,恢復期隨血清膽紅素緩慢下降。慢性肝炎時ALT可反復波動,重型肝炎在膽紅素急劇上升時ALT反而下降,稱為“酶疸分離”,說明病重。

  B) 天冬氨酸轉氨酶(AST):AST大部分(約4/5)存在於細胞線粒體(ASTm)、剩下的在細胞液(ASTs)中,線粒體損傷時,血清AST明顯升高,反映肝細胞病變的嚴重性。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急性病例,ALT值高於AST值。慢性病毒性肝炎病變持續活動時ALT/AST比例接近1;肝硬化時AST增高常較ALT顯著。ALT、AST除在病毒性肝炎活動期會增多外,同樣會在其他肝髒疾病見升高(如肝癌、毒物、藥物或酒精性肝損害等、膽道疾患、胰腺炎、心肌病變、心力衰竭等),應注意鑒別。

  C) 血清乳酸脫氫酶(LDH)、膽鹼酯酶(CHE)、r-谷氨酰轉肽酶(r-GT)等:這幾項在急慢性肝損害時都可有改變,但靈敏度及改變幅度均遠不及轉氨酶。酗酒也可引起r-GT增高。慢性肝炎在排除膽道疾病後,r-GT增高表示病變仍活動,肝衰竭時肝細胞微粒體嚴重損壞,r-GT合成減少,血r-GT也下降。

  D) 血清鹼性磷酸酶(ALP):在肝內外膽管梗阻、肝占位性病變時可明顯升高。r-GT在膽汁淤積和肝細胞損害時可增高,可用其來鑒別ALP增高是否與肝膽疾病相關。

  (4)蛋白代謝功能試驗:

  A) 低白蛋白(Alb):低Alb血症和高球蛋白血症是診斷肝硬化的特征性血清學指標。低白蛋白血症是肝髒疾病的一個重要指標,其降低程度取決於肝病的重度和病期。血清前Alb因其半衰期僅1.9天,故在肝實質損害時,變化更為敏感,下降幅度與肝細胞損害程度相一致,其變化機制與Alb相似。

  B) 甲胎蛋白(AFP):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動性)時可有短期低、中度升高,AFP的增高標志肝細胞的再生活躍,在有廣泛肝細胞壞死的病人中,AFP增高可能預後較好。病人出現極高的血清AFP水平,以肝細胞性肝癌可能性最大。

  C) 血氨測定:重型肝炎肝衰竭時不能將氨合成為尿素排洩;肝硬化門-體側支循環良好病人血氨均可增高。氨抑制腦血流、糖代謝及能量供應,並且直接作用於神經元膜。氨中毒是肝性昏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血氨水平與腦病的發生和重度也可不一致。血漿氨基酸譜分析對肝性腦病的診斷及預後有重要意義,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病人的支鏈氨基酸接近正常或減少,芳香族氨基酸明顯升高,致使支/芳比值下降(正常3.0~3.5),肝性腦病時甚至可倒置。

  (5)凝血酶原時間(PT)及活動度(PTA):PT延長程度標志著肝細胞壞死和肝功能衰竭的程度,因為肝病時相關凝血因子合成減少,可引起PT延長,且其相關凝血因子半壽期很短,如Ⅶ(4~6h)、Ⅹ(48~60h)、Ⅱ(72~96h),因而能較迅速反映肝衰竭情況。重型肝炎PTA多在40%以下,PTA降至20%以下,常常預示預後不良。注意:PT延長也可見於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者,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時及維生素K缺乏者等情況,需加以鑒別。

  (6)脂質代謝有關試驗:血清總膽固醇(TC)在重型肝炎時明顯降低,有人認為TC<2.6mmol/L時預後甚差。在淤膽型肝炎及肝外阻塞時TC可明顯增高。血清三酰甘油(TG)在肝細胞損傷和肝內外阻塞性黃疸時可增高。

  (7)肝纖維化診斷:慢性肝病時細胞外基質(ECM)的形成與基質的降解失衡,致ECM過度沉積而形成纖維化。檢測血清中的基質成分、其降解產物和參與代謝的酶,可作為診斷肝纖維化的血清標志物。

  3.HBV病毒標志物的檢測

  (1)HBsAg與抗-HBs :HBsAg陽性是HBV感染的標志之一,並不能反映病毒復制、傳染性及預後。HBsAg是急性HBV感染較早出現的抗原,一般持續2~6個月轉陰。HBV感染者血清轉氨酶升高前2~8周,血清中即可檢出HBsAg。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以及HBsAg攜帶者血清中均可呈現陽性反應並持續半年以上。

  抗-HBs反映機體對HBV具有保護性免疫力,出現於HBV感染恢復好轉期或接種乙肝疫苗後,是中和抗體。抗-HBs的效價與保護能力呈平行關系,滴度低於1萬U/L時,不能防止HBV再感染。少數患者受染後早期出現抗-HBs與HBsAg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引起皮疹、關節炎、腎炎等。HBsAg陽性的患者,血清中可能檢測不出抗-HBs。慢性HBV攜帶者難以產生抗-HBs,是由於免疫耐受,B細胞形成抗體能力缺陷。重型肝炎可產生高滴度的抗-HBs,因為機體的免疫反應亢進。另外,用合成肽分析已證實HBV前S1是吸附於靶細胞的配體,前S2在吸附中起輔助作用。HBV對末梢血單核細胞的吸附主要涉及前S2。前S1和前S2抗體見於乙型肝炎急性期和恢復早期,表示病毒正在或已被清除,預後好。在 HBsAg 攜帶者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均查不到前S抗體,前S抗體遲遲不出現,意味預後較差。前S1和前S2的主要臨床意義是:病毒復制的指標;對藥物療效評價的參考指標之一。

  (2)HBeAg與抗-HBe:急、慢性肝炎和無症狀攜帶者的血清 HBeAg 陽性。應注意:HBeAg與HBV DNA、DNA聚合酶活性及 Dane 顆粒密切相關,為病毒血症的標志,表明患者具有傳染性。自 HBV 感染潛伏期的早期至臨床症狀出現10周,在血清中可以測到。以後逐漸減弱至消失。急性乙型肝炎發病後 3~4個月後HBeAg轉陰表示預後良好。HBeAg 持續陽性提示肝髒炎症向慢性發展。

  抗-HBe出現於 HBeAg 消失後,抗-HBe 陽性表明傳染性減弱或消失,但在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或攜帶者中,雖抗-HBe陽性,血循環中仍可檢出HBV DNA,表明抗-HBe陽性並不一定無傳染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抗-HBe檢出率依次增加,表明抗-HBe陽性並不一定預後良好。

  (3)HBcAg與抗-HBc:HBcAg是HBV的核心成分,含有病毒核酸。HBcAg陽性時表示病毒復制,有傳染性。由於循環中HBcAg外面包裹HBsAg,以及少量游離的HBcAg可轉化為HBeAg或與抗-HBc 結合成免疫復合物,因此用一般方法不能從患者血清中檢出HBcAg,而只有在肝細胞中才能檢出。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當Dane 顆粒經去垢劑處理後,HBcAg可以釋放出來。HBsAg 高滴度、HBeAg與 DNA 聚合酶陽性者,HBcAg多為陽性。

  抗-HBc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總抗體,感染 HBV後最早出現的是IgM型核心抗體(抗-HBc IgM ),高效價的抗-HBc IgM是HBV 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標志,在慢性肝炎炎症活動期也常呈陽性反應。核心抗體不是中和抗體,抗-HBc IgG 可持續多年,是既往受 HBV 感染的指標,檢測抗-HBc 可提高 HBV 感染者的檢出率,有助於診斷及流行病學調查。

  (4)HBV DNA和DNA聚合酶:測定 DNA 聚合酶可以較靈敏地反映抗病毒藥物的療效。應用核酸雜交技術可直接檢測HBV DNA,如果 HBsAg、HBeAg陰性而HBV DNA為陽性,即表示HBV在復制,病患具有傳染性。DNA 聚合酶在病毒復制過程中起反轉錄酶作用,其活性越高,表示病毒復制活動越旺盛。

  綜上所述:HBv的現症感染,可根據下列任何一項指標陽性而確立:①血清HBsAg陽性;②血清HBV DNA或DNA多聚酶陽性;③血清IgM抗-HBc陽性;④肝內HBcAG和(或) HBsAg 陽性,或HBV DNA陽性。  肝超聲波檢查和心電圖有異常改變。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