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乙肝常識 >> 慢性病毒性肝炎與肝瘟關系初探

慢性病毒性肝炎與肝瘟關系初探

  病毒性肝炎是嚴重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尤其以慢性病毒性肝炎為甚。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迄今為止仍無理性的治療方法,是近年來中醫臨床研究的熱點。西醫對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認識不過幾十年的歷史,古代中醫文獻中當然更無“病毒性肝炎”這一病名。病毒性肝炎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疾病,中西醫的古代文獻中均有相關記載,但從病原學的角度進行系統研究的歷史較短。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相當於中醫學的“黃疸”、“鼓脹”等病。由於缺乏明確的相對應的中醫病名,使中醫學研究中對古代文獻的挖掘整理面臨很大的困難。中醫界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及治法治則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分歧,長期無法統一。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將中醫學的肝瘟作為病毒性肝炎的中醫病名,並提出了濕熱疫毒是肝瘟的主要病因。這種提法目前在中醫肝病界有很大的影響,取得了很多學者的認同,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慢性病毒性肝炎與肝瘟的關系進行商榷。

  1、肝瘟的病名考證

  肝瘟作為病名,見於清代陳夢雷編著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瘟疫門》。內容及其簡短,列“肝瘟方(元參、細辛、石膏、栀子、黃芩、升麻、芒硝、竹葉、車前草)……治肝髒溫病,陽明毒,先寒後熱,頸筋攣牽,面目赤黃,身重直強”。古代文獻中僅此一條,有肝瘟病名。且與病毒性肝炎表現不相類似。從本條簡短的記載,可以看出,肝瘟病有兩個突出的表現,即“頸筋攣牽”和“身重直強”相當於中醫學“痙病”的表現,再分析“陽明毒,先寒後熱”更加明確明確其為中醫“痙病”。溫病,提示其為急性溫熱性外感病,說其病位在肝髒,是中醫學的肝髒,因為肝主筋,《內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綜合分析,本段記載從中醫學角度應該屬於痙病,如果從西醫學角度分析,則相當於急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腦炎等病出現的抽搐症狀。至於“面目赤黃”,說明病人有黃疸症狀,而黃疸可出現於多種急性感染性疾病,並非僅限於病毒性肝炎。所列肝瘟方雖也可以用於治療病毒性肝炎,但從上下文來看,應以清陽明及肝經熱毒為主。再者,傳統中醫學一直認為黃疸的病位在脾胃而不在肝,故雖然有“肝”字、“瘟”字、“黃”字,但與病毒性肝炎黃疸型完全不同,因為病毒性肝炎不會出現抽搐症狀。況且,古代中醫學文獻中,類似病毒性肝炎黃疸型的論述都在“黃疸病”中,故本條不以黃疸為主可想而知。綜上所述,肝瘟與病毒性肝炎的關系可謂風馬牛不相及,病毒性肝炎的中醫病名絕對不能統一為肝瘟。

1 2 下一頁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