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主要通過血液、破損皮膚、黏液、性行為和母嬰傳播,因此,曾有過輸血、使用過非一次性注射器和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胃鏡檢查、針灸、穿孔器具,以及有過不潔性生活史,或者曾經用過未經嚴格消毒的器具進行文身、文眉、穿耳環孔等皮膚黏膜創傷性操作的人,都有可能感染丙肝。
“客觀地說,擁抱、接吻、吃飯是不會傳染的,因為這些都屬於消化道傳播而非血液傳播,但我要強調一點,接吻不傳染丙肝的前提是,接吻者雙方的口腔都沒有任何破損,也就是說口腔黏膜屏障完整的情況下是不傳染的。假如有潰瘍,那就很難說了。”張鴻飛教授說,很多人不注意生活細節,都可能增加丙肝傳染的幾率和范圍。
解放軍302醫院曾經接診過一名只有10個月的小丙肝患者,他是怎麼被感染的呢?原來他的姥爺是胃癌患者,做胃部分切除時,輸血感染上了丙肝。姥爺特別喜歡外孫子,天天抱著,而且習慣把食物嚼完了後喂到他嘴裡,認為這樣小孩比較容易消化,結果就這麼感染上了。“小孩6個月到10個月開始出牙,喜歡亂咬東西,很容易咬傷自己的嘴巴,要是再碰上患丙肝、黏膜屏障也不是很完整的姥爺口對口喂東西,就容易導致把丙肝傳染給孩子。”
張鴻飛教授指出,在歐美國家90%以上的丙肝是輸血傳播的,因為他們的衛生條件、生活習慣、醫療行為、醫療規范都比較好,堵住了丙肝其他的“傳播之路”,而在我國,非輸血傳播占的比例比歐美國家要高,這就要靠我們自己、社會、醫療機構共同降低這個概率。輸血傳播丙肝是不可能絕對避免的,但是非輸血傳播這部分,我們為什麼不去避免呢?所以我們應該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