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一大問題是,肝腫瘤往往是毫無預警的,只有在長到一定規模後才會被發現。
最近到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去了一趟,參訪了那裡的國家癌症中心,中心內最常見的癌症病例就是肝癌。
這一趟蒙古之行,勾起了一些不愉快的回憶,讓我又想起三年前在手術後病逝的一個肝癌病人;那段慘痛的往事至今仍是我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些年來,我經常會收到病人與家屬的來函,好些是充滿感激贊語的,但也有不少盡是激憤的痛斥。想當然爾,那位逝世肝癌患者的先生寫來的信,屬於後一類。
這位先生是司法界一位資深業者,他患病的太太六十幾歲,是個謙遜可親的婦女,長期患有慢性肝炎,結果演變為肝癌。
病人的家屬對她關懷備至,予以重要精神支柱。一家人與我和外科醫生共同商討了幾種療程,包括頂多只能起著緩解作用的化療,以及有可能治愈的手術。
最終在患者知情同意之下,一位肝髒高級外科醫生為她進行了肝切除術,把感染癌細胞的部分肝髒切除。
手術看似成功,最糟的結果卻出現了。病人手術後黃疸情況加劇,保留的部分肝髒的有限功能不足以維系生命所需,她最終因為肝髒衰竭而死亡。
患者逝世後,她先生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痛斥我們害死了他摯愛的妻子,在信中,他描述愛妻怎麼在臨終前怪他讓自己經歷這麼一場“瘋狂的手術”,逼問著:“為什麼把我送上手術台?沒接受這些艱巨復雜的程序之前,我不也好好的?為什麼非得讓我承受這種折磨不可?”
一晃過了好幾年,可我不知道對於院方鼓勵他太太動手術一事,他是不是已經原諒與釋懷。
此後,每當有病患為該不該動手術而猶豫不決,我總會以這個故事予以警惕。但事實是,卻也有不少患者在進行了肝切除術後,繼續健康快樂地活著。
而這回參訪蒙古癌症中心,還是不免要喚起這段不愉快的往事。
肝癌是本地男性第三大癌症
根據當地癌症中心的病例資料庫,前年有3521起癌症新病例,其中原發性肝癌患者就有1380個。
在新加坡,肝癌是男性的第三大常見癌症,女性則患病率較低。全國癌症患者資料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5年之間,每年共有9000起癌症新病例,當中肝癌患者約有400例。
這些數據並未顯示病患的治療結果,但真正痊愈的患者相信只占少數。
肝癌要確診並不太難。癌腫瘤通過超聲波掃描或電腦斷層掃描可清楚顯示,多數時候還會造成血液中的甲胎蛋白AFP (alpha-feto protein)癌腫瘤標志物上升,一般上都不需要再進行活組織檢視進一步確診。
肝癌若侵入血管組織無法切肝
肝癌患者的症狀包括右上腹不適或疼痛,腹部腫脹,皮膚和眼睛泛黃,尿液呈茶色。皮膚泛黃是因血液中紅血球敗壞,膽紅素滯留所引發。膽紅素的副產品隨尿液排出,加深了尿液的顏色,像是濃縮的中國茶。
肝癌的一大問題是,肝腫瘤往往是毫無預警的,只有在長到一定規模後才會被發現。很多患者在確診的時候已屆癌症末期,再加上肝癌會在肝葉上形成附屬腫瘤,而一旦侵入血管組織,就不可能再進行肝切除術了。
化療是另一個選項,但成效不盡如意。另有已受認可的口腔速釋給藥系統療法,但我的肝癌病人試過這種療程後,結果都令人失望。
肝炎痊愈之後病毒卻沒完全消除
新加坡的絕大多數肝癌患者都是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原因是,不少急性B型肝炎患者痊愈之後,體內的病毒不知怎麼地並未完全消除,因而轉變為慢性病毒攜帶狀態。
好消息是,市面上現在已有B型肝炎疫苗,新加坡自1986年起規定所有新生嬰兒必須注射B型肝炎疫苗。可以預見到,肝癌的數目再過十幾二十年必定會逐漸減少。
說回烏蘭巴托,聽說當地人民的平均收入約是300美元(相等於410新元),獲悉當地政府自1993年起也鼓勵初生嬰兒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這實在讓人欣慰。由衷希望不久之後,蒙古的肝癌病例也能逐漸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