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就醫指南 >> 挽救硬化的肝髒 抗病毒抗肝纖維化不能少

挽救硬化的肝髒 抗病毒抗肝纖維化不能少

  數字說話,道出殘酷的真相

  在高等學校教材《內科學》上,可以看到這樣一段文字:“肝硬化是我國常見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這幾個字,相信已經能讓許多人聞之驚心、談之色變。難道我們只能俯首認命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走訪了肝病學專家王寶恩教授。

  王教授首先分析了國內與國外肝硬化病因的明顯不同之處。原來,在我國,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為主;在國外,特別是北美、西歐,則以酒精中毒多見。病毒性肝炎中的乙肝、丙肝,以及乙肝與丁肝重疊感染後,經過慢性肝炎階段可演變成肝硬化,但甲肝和戊肝不會發展為肝硬化。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則相對較少,如寄生蟲、膽汁淤積、循環障礙、毒物或藥物所致等。

  王教授說:“我國乙肝高發,表面抗原攜帶率約為10%,其中發展為慢性肝炎的患者估計達3000萬之眾,其中有部分人會發展為肝硬化。”

  肝硬化是個慢性病,並非一朝一夕可致,那麼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發展成肝硬化的過程究竟要多長呢?

  王教授指出:“這個過程可長可短,有的甚至在兒童時期就出現肝硬化,而病毒性肝炎發展至肝硬化,可短至數月,亦可長達20~30年。”

  肝硬化如何致人於死地

  在肝硬化早期,往往起病隱匿,病程發展緩慢,病情也較輕微。一旦到了晚期,肝硬化對生命的破壞力非常強。消化道大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這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關系呢?

  這先得從“門脈高壓症”說起。胃腸等內髒器官的血先要匯集到門靜脈再進入肝髒,若肝髒硬化,門靜脈內血液流入肝髒的阻力就會加大,門靜脈壓力就會增高,其中的靜脈血要回到體循環中就需要另外尋找出路,這就導致了一些側支循環的開放。

  可有時正是這些側支循環的開放帶來了危害,比如說側支之一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食管胃底靜脈出現曲張後,由於胃酸的反流、胃內食物的刺激和機械性的損傷,這樣就很可能造成食管胃底靜脈的破裂。出血量可多可少,大量出血者,出血量甚至可以達到數千毫升。如此大的出血量,對患者生命造成的威脅可想而知。有些患者雖然沒有(靜脈曲張)出血,但由於有門脈高壓症,加上肝髒已不能制造充足的白蛋白,使血漿滲透壓減低,這時就容易發生腹水。如果合並細菌感染,引起“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可加重患者的病情。此外,一些患者可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醫學上稱之為“肝腎綜合征”。一旦發生肝腎綜合征,患者病情就非常嚴重,預後非常不好。

  當然,除了上述危害之外,肝硬化還可造成脾功能亢進,也可出現嚴重的並發症——肝性腦病,這也是肝硬化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

  肝穿刺活檢,安全性有多高

  前面提到,肝硬化往往起病隱匿。那麼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病情呢?

  王教授說,判斷肝硬化一般要具備兩點:一是肝內要有彌漫的纖維化,二是肝內已形成結節。早期肝硬化雖然結節已形成,但肝髒功能尚可代償,症狀不顯著,患者難以察覺。這就需要通過超聲波檢查、血清檢查纖維化指標等,才能判斷出早期肝硬化。

  然而,醫生雖然借助體格檢查、超聲波、血清指標可以作出一定的判斷,但對肝髒內炎症或纖維化到了什麼程度,僅從外部很難判斷。若是做肝穿刺就可比較清楚肝髒內部到底是怎麼回事。根據肝穿刺活檢結果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就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否則的話,治療就可能有點盲目。

  王教授說:“盡管目前患者對於肝穿刺並不都是普遍樂意接受的,但我還是在此鄭重地說一句——如果是慢性肝病患者,還是做肝穿刺為好,明確肝髒內病理變化的性質和程度,這對於診斷和治療是很有必要的。”

  筆者問道:“很多患者拒絕肝穿刺可能是出於安全考慮吧,那麼其安全性到底如何呢?”

  王教授告訴筆者,現在的肝穿刺方法應該說很安全。由於技術的改進,用特制的肝穿刺針,數秒鐘就可完成肝穿刺操作,不像以前操作較復雜耗時較久。過去做肝穿刺要住院,而現在的肝穿刺在門診就可進行。做完後在床上休息幾小時,觀察一下,沒有什麼問題就可回家了。況且,肝穿刺取出來的肝組織非常少,大概只有鉛筆芯粗細,長約一兩個厘米,這樣的組織量就足夠做詳細的檢查。此外,肝髒的再生能力很強。有動物實驗證明,把大白鼠腹部剖開,將其肝髒切去三分之二,一兩個月後再打開大白鼠肚子看看,其肝髒幾乎長得與原來的一樣。人的肝髒再生能力同樣也是很強的,穿刺造成的損傷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修復,所以患者大可不必在這方面有所顧慮。

  抗病毒、抗纖維化,一個都不能少

  筆者問了一個肝病患者相當關心的問題:“肝硬化是否有癌變的可能呢?”

  王教授說:“在肝硬化的基礎上有癌變的可能,在我們國家,肝癌患者中絕大多數帶有乙肝病毒。但從肝硬化轉化成肝癌的概率並不高。”王教授從書架上抽出一本醫學專著翻開,只見上面的文字寫著:“慢性乙型肝炎在5年內發展至肝硬化者為10%~20%,5年內從代償性肝硬化轉化為失代償性肝硬化的有20%~23%,失代償性肝硬化5年內發展至肝癌者有6%~15%。”王教授說,慢性乙肝發生肝癌的概率不大,不到3%,但由於我國肝硬化人數較大,所以發生肝癌者從數字上來說也不少。

  那麼該如何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呢?

  王教授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現在仍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疫苗的普種,以及肝炎知識的普及,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就算做足這些預防措施,仍然有一部分乙肝防止不了,這些人就需要定期檢查,不要諱疾忌醫。社會上也應該消除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歧視。

  嬰兒時期染上的乙肝更易慢性化,感染後一般經歷一段免疫耐受期,往往十幾歲以前沒有症狀。出現症狀後叫免疫清除期,也就是身體開始對病毒有了免疫反應,有免疫反應就要發生炎症,有炎症就會激發肝纖維化。雖然乙肝目前缺乏特效的治療,但仍然應該按時檢查。王教授說,肝炎的治療主要應抓兩方面,一是抗病毒的治療,這很重要,因為乙肝是乙肝病毒引起的;二是抗纖維化的治療,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炎症可以激發纖維化的產生和發展。有時雖然炎症已穩定,但纖維化的進程仍然可以向前發展。所以要定期檢查,對慢性肝炎給予應有的治療——抗病毒及抗纖維化。假如有肝細胞的損害,功能不全,還可進行保肝治療,保護肝髒細胞,減輕其損傷。

  抗病毒可以減少纖維化,這是事實,但抗病毒治療不能改變纖維化的進程,肝纖維還在繼續發展。所以除此之外,還要進行抗纖維化治療。

  王教授認為,目前在抗纖維化方面有突出效果的是中藥,他認為中藥可以抑制膠原的產生,可以提高膠原酶的活性來降解膠原,可以抑制對膠原酶有抑制作用的成分。他們曾經使用過中藥制劑進行過肝纖維化的治療,與安慰劑組相比,有明顯的抑制和逆轉纖維化的作用。西藥雖然有一定效果,但療效往往比較單一。而復方中藥制劑可在多方位多層次起作用,同時與抗病毒藥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總之,肝硬化治療沒有特效藥,但綜合治療也還是有藥可用。早期抗病毒及抗纖維化治療,雖然不能徹底治愈,但病情可以得到穩定,這個目標在許多患者身上是可以達到的。所以不能失去治療的信心,應該積極治療,並持之以恆,同時定期復查,根據病情變化給予相應的治療。

  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那肝硬化患者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王教授說:“第一,要注意勞逸結合。肝髒已有病變,不能承受過重的負擔,所以要減少活動量,減少工作量,但可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學習和工作。第二,要絕對禁酒,堅決做到滴酒不沾,酒精性的肝損傷是肝硬化的另一個病因,酒精性的肝硬化在國外非常普遍。在此也提醒那些酒桌上的勸酒高手,若對方有肝病就務必要為對方身體著想,千萬不要強行勸酒。第三,飲食方面要注意營養,要保證蛋白質特別是優質蛋白的攝入,如魚類、雞肉、瘦肉等,或者植物性的大豆蛋白等。減少脂肪特別是動物脂肪的攝入,不宜常吃含脂肪太高的肥肉,以免加重肝髒的負擔。另外,肝硬化患者要吃得清淡一些,每天攝鹽量以不超過5克為宜。”

  王寶恩教授不無遺憾地告訴筆者,時至今日,許多患者甚至醫生都認為肝硬化是無法救治的,是不治之症,患者往往是“放任自由”,聽任肝硬化自由發展。王教授一再強調,患者應采取一種積極的態度,不能坐等各種並發症的到來。只要治療及時、得當,即使發生了肝硬化,患者也能很好地生活數十年。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