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肝硬化 >> 關於肝硬化 >> 肝硬化的病理學特點

肝硬化的病理學特點

目前,一般按國際肝病研究會(IASL)分類,按病因則分為病毒肝炎性、酒精性、膽汁性、隱源性肝硬化;按病變則分為小結節型、大結節型、大小結節混合型和不完全分隔型肝硬化。國內常結合病因、病變及臨床表現綜合進行分類,常分為門靜性(相當於小結節型)、壞死後性(相當於大結節型及小結節型混合)、膽汁性、淤血性、寄生蟲性及色素性肝硬化。最常見的是門脈性肝硬化,其次為壞死後肝硬化及膽汁性肝硬化。

在我國肝硬化較多見,大多數為肝炎後肝硬化,少部分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蟲性肝硬化。早期由於肝髒功能代償功能較強可無明顯症狀,後期則由於肝髒自身的損害和累計多重器官、其中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核心表現,並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脾功能亢進、肝腹水、癌變等嚴重並發症。

肝硬化如能早期得到積極防治,可以逆轉或不再進展,但晚期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科學認知肝硬化非常重要。

什麼是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肝髒損害,肝髒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具體表現為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繼而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這三種改變反復交錯進行,結果肝小葉結構和血液循環途徑逐漸被改建,使肝變形、變硬而導致肝硬化。早期可無明顯症狀,後期則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障礙,直至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並發症死亡。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