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案例 >> 乙肝肝硬化合並恙蟲病病例

乙肝肝硬化合並恙蟲病病例

  患者男,54歲,農民。因"左下肢皮膚損傷9d、伴發熱3d"於2013年6月5日入院。2013年5月27日患者發現左小腿後外側有大片紅色皮膚損傷,觸痛明顯,未重視。3d後皮膚損傷范圍擴大,當地診所予穿心蓮片、氨苄西林丙磺舒膠囊治療4d,療效不佳。6月2日於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診為"過敏性血管瘤",給予復方頭孢克洛膠囊、夫西地酸乳膏治療。當天下午出現寒戰、發熱,體溫高達39.8℃,伴明顯頭痛,肌內注射柴胡,次日凌晨體溫降至37.6℃,發現軀干、四肢出現散在紅色皮疹。數小時內體溫再次升高。無咳嗽、咳痰,無尿頻、尿急,無腹痛、腹瀉,不伴大量出汗及肌肉關節酸痛。6月5日收住感染科。

乙肝肝硬化合並恙蟲病病例

  患者病前4個月診斷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償期,服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病情平穩。體格檢查:體溫38.6℃,急性熱病容,皮膚、鞏膜無黃染,睑結膜無充血,咽部充血,扁桃體無腫大,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可見肝掌、蜘蛛痣。心、肺未見異常。腹部平軟,無壓痛。左小腿後外側見手掌大小紅色皮膚損傷,其中央有一直徑約4mm黑色焦痂。軀干、四肢、手背散在紅色斑丘疹,直徑2~5mm,壓之褪色。面部、手掌、足底未見皮疹。入院第2天手掌、足底出現散在紅色充血性皮疹。

  實驗室檢查:嗜酸粒細胞計數0,PLT86×109/L;尿蛋白(+);C-反應蛋白13.4mg/L;IgG17.8g/L,IgE1.43×105IU/L;紅細胞沉降率、抗鏈球菌溶血素O、類風濕因子均正常;肝功能正常;HBsAg、抗-HBe、抗-HBc陽性,HBVDNA8.45×102拷貝/mL;腹部B型超聲:肝實質回聲欠均勻略粗,脾大、肋下約3cm;血培養2次均陰性;肥達反應無異常;外斐試驗:變形桿菌OXk凝集試驗1:640;體溫呈弛張熱型,診斷為"恙蟲病;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償期"。

  住院第3天給予多西環素100mg2次/d,口服,並加強保肝預防藥物性肝損傷。治療第1天,體溫從39.6℃降至37.6℃,第2天體溫降至正常。用藥2d後,左小腿皮膚損傷明顯縮小,顏色變淡,軀干、四肢無新皮疹出現。

  治療6d後復查血常規:嗜酸粒細胞計數13.0×106/L,PLT146×109/L;尿蛋白、C-反應蛋白正常;IgG22.7g/L;IgE1.40×105IU/L;外斐試驗:變形桿菌OXk凝集試驗1:160。B型超聲示脾肋下約1.7cm。治療10d皮膚損傷僅留有色素沉著,停服多西環素。觀察2d無異常,痊愈出院。治療前後皮膚損傷變化見圖1。

  討論恙蟲病是由恙蟲病東方體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嚙齒類動物為主要傳染源,恙螨幼蟲為傳播媒介。6~10月份發病率最高。臨床主要表現為急起高熱,皮疹、焦痂或潰瘍,局部或全身淋巴結腫大。65%~98%的患者叮咬處形成特征性潰瘍和焦痂,可為診斷提供重要依據。本例患者雖否認流行區生活史及野外作業史,但臨床表現為突起高熱、下肢焦痂、脾大,發熱第2天出現充血性皮疹,外斐試驗OXk凝集試驗陽性,因此恙蟲病診斷確定。

乙肝肝硬化合並恙蟲病病例

  恙蟲病首發症狀為高熱,易與上呼吸道感染、傷寒和其他發熱出疹性疾病相混。叮咬部位多較隱蔽,若查體不仔細,難以發現焦痂或潰瘍,也易誤診。氯霉素用於治療恙蟲病歷史較長,但近年多以多西環素取代。復發以同樣藥物再治療仍有效。因該病延誤治療可引起嚴重並發症,如並發呼吸困難或間質性肺炎、腎功能衰竭、伴意識改變的腦膜腦炎、心肌炎等,所以每年恙螨發生期,不論是否有野外活動接觸草叢農作物史,一旦出現長時間高熱不退,體表有潰瘍、焦痂,應警惕恙蟲病可能。本病尚無相關疫苗預防,改善環境衛生、消滅傳染源及傳播媒介,在疫區工作或露宿注意個人防護,避免被恙螨幼蟲叮咬是預防該病的主要措施。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