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就醫指南 >> 中醫益氣養血治慢性肝病“有一手”

中醫益氣養血治慢性肝病“有一手”

  慢性肝病,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原發性肝癌等一系列疾病,是一種具有一定的隱匿性、有進行性的加重趨勢、嚴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疾病。

  徐醫附院中醫科副主任賈先紅指出,病程超過6個月以上的疾病就可以定義為慢性病,我國有慢性乙肝患者3千萬,約9300萬人攜帶乙肝病毒。慢性肝病的病因很復雜,如不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肝髒會逐漸纖維化,最終發展為肝硬化、肝癌。“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中醫通過益氣、養血、化瘀,用中藥辨證施治,在慢性肝病治療方面有自己獨特的療效。”

  病因:濕熱為患是慢性肝病的重要致病原因

  慢性肝病的病因病機復雜,多數學者將其概括為“濕熱毒邪殘留未盡,肝郁脾腎氣血虧虛”。從臨床所見,濕熱為患是慢性肝病的重要致病原因,“因濕熱之邪易生痰濁,困擾傷脾,首犯脾陽,水谷失運,痰濕內停,蘊郁肝膽,出現腹痛腹脹、黃疸、乏力、納呆等消化系統見證;濕性黏滯,郁久化熱,氣機被阻,絡脈滯澀不暢,肝絡瘀塞,出現腹內積聚;肝失疏洩,橫逆傷脾,水濕停聚,血行瘀積,出現腹部臌脹如鼓;脾運失常,升降失司,腎失開阖,水濕停聚,出現水腫現象。”賈先紅說,此病的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正氣虧虛是發病的基礎,濕熱邪毒是致病的外因,肝脾腎氣血虛為本,水濕瘀血邪實為標。

  病例:全身皮膚重度黃染 中醫治療後痊愈

  家住賈汪的81歲的肝病患者李先生,兩年前因誤服藥物導致膽紅素升高,超過正常值十倍。全身皮膚重度黃染,在其他醫院感染科住院采取西醫治療,使用保肝藥物降膽紅素,一個月後仍不見好轉。家人幾經打聽,最後慕名來到徐醫附院中醫科就診。賈先紅主任醫師仔細診察後,建議加用中藥湯劑治療。

  “服用七服中藥後,膽紅素開始下降。之後患者堅持繼續服用中藥,膽紅素逐日下降至正常,康復出院。”賈先紅告訴記者,今年患者再次因服用藥物導致膽紅素升高,單純采用西醫治療效果仍不明顯,患者又一次采用中醫治療,服用中藥後,現在已經痊愈。

  “由於慢性肝病是一組循序漸進演變的疾病過程,病情階段不同,輕重不一,兼症各異,治療時要分析病因,判明病機關鍵,抓住病因病機規律,以確定治則,辨證施治。”賈主任通過長期的臨床驗證,探索總結出以“益氣健脾扶助正氣、活血化瘀祛除病邪”的方法治療慢性肝病的經驗,通過中藥藥方,補益氣血,化瘀散結,調節機體陰陽平衡,恢復髒腑功能,以利驅邪外出。並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對病情較重的患者,多以湯藥煎服,藥效迅速,蕩滌病邪,待病情穩定後改服丸藥長期鞏固,藥力持久,臨床效果非常理想。

  補斂兼通 中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佳

  47歲的劉女士在一家國企當會計,最近一年經常腹痛、腹瀉,大便一天5、6次,還帶有膿血,伴有下墜感。曾服用美沙拉嗪,但服藥時病情減輕,停藥了就會立即復發。平時,劉女士食欲一般,稍微吃點涼東西就會發生腹瀉,而且對海鮮、雞蛋等多種食物過敏。備受困擾的劉女士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徐醫附院中醫科,嘗試中醫治療。

中醫益氣養血治慢性肝病“有一手”

  “該患者屬於過敏體質,皮膚過敏可出現紅疹、瘙癢等,腸道黏膜過敏也是同理,黏膜對外來刺激敏感性高,易發生腹瀉,久而久之發展為潰瘍性結腸炎。”賈先紅解釋說,中醫辨證屬於脾虛、腸道濕熱,醫生給她開了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藥物,配合中藥灌腸和針刺,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過敏體質,減輕了症狀。“經過15天的治療,患者大便1天1次,無膿血、無粘液,下墜感也消失了,終於停掉了價格不菲的西藥。”

  據賈先紅副主任介紹,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結腸的炎性疾病。現代人飲食和生活規律被打亂,很多人患有慢性結腸炎,嚴重的發展成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症狀有腹痛、粘液便、膿血便、便秘,更嚴重的出現消瘦、貧血等。病變局限在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且以潰瘍為主,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病情遷延,輕重不等,容易復發。“中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注重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症狀一般可分為濕熱內蘊、肝郁脾虛、脾胃虛弱、脾腎陽虛、陰血虧虛、氣滯血淤六型。在臨證診查之際,中醫重視分清主次,辨明緩急,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初發或急性期,多屬濕熱蘊結,常見腹瀉急性發作,肛門灼熱,瀉而不爽,裡急後重,便後症減,以清熱利濕治之;緩解期或反復發作者多為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常見大便稀溏,裡急後重,便後症不減,以健脾益氣治療。”

  另外,賈先紅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初發應治療徹底,平時應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少渣易消化,營養均衡,足夠熱量少脂肪,避免吃生冷食物,食物應煮透燒熟,生活起居有規律,減少過敏食物及損傷腸道食物的攝入,減少精神負擔和精神創傷,避免感染疾病的發生,適當鍛煉身體,提高機體防病抗病能力。

  秋季支氣管哮喘高發 中醫巧治療

  現代社會中,環境污染、作息不規律等原因,導致市民易患哮喘。秋季天氣逐漸轉涼,也是支氣管哮喘的高發季節。哮喘病“貌不驚人”,可一旦發作,患者常常痛苦不堪:咳痰不止、呼吸不暢、喉間哮鳴有聲、喘息無法平臥,且反復發病。然而多數患者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往往等到急性發作時才求治,致使病情日趨嚴重。

  傳統的哮喘治療,往往使用大量的激素藥劑,對嬰幼兒和處於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哮喘患者,有比較嚴重的副作用。近年來,徐醫附院中醫科專家對哮喘病人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並根據中醫辨證施治、標本兼治的原則,采用有效的中藥制劑、穴位注射、口服、敷貼等方法,使臨床效果更令人滿意,為患者帶來了康復的希望。

  家住我市東區的耿女士患有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十多年,平時稍感風寒或異味刺激即氣喘、憋悶,長期以西醫抗生素、支擴劑、激素等抗炎平喘藥物治療,效果很不理想,非常痛苦。上周,因吹風受涼,耿女士再次咳喘發作,在社區抗炎平喘輸液治療4天,症狀未見明顯改善,還是咳嗽氣喘,憋悶得厲害。經他人介紹,耿女士來到徐醫附院中醫科就診,接受中西醫結合系統治療。

  “患者查血常規、CRP、胸部CT均基本正常,考慮到患者炎症表現不明顯,是感受風寒後引發的過敏反應。我們除給予西醫解痙平喘治療外,更發揮中醫因人施治的特色,運用中醫整體觀念,調理患者過敏體質。”賈先紅說,該病人平時性情急躁,口干口苦,皮膚經常起紅色荨麻疹,結合舌苔脈象,辨證為肝郁血熱型,用中藥疏肝涼血,患者症狀很快緩解,出院後繼續中醫調理,現已隨訪3個月,一直沒有再發作。

  膏方調理亞健康人群最適合

  徐醫附院中醫科病房開展體質辨證並給予膏方調治

  調查顯示,我國城市上班族處於亞健康狀況者占49%。生活壓力加大、特殊的生理特點,女性亞健康狀態尤為普遍。“膏方可糾正亞健康狀態,因為膏方具有養髒腑、補氣血、扶正驅邪等作用,可以調節陰陽平衡,增強體質,防止早衰,防患於未然。”賈先紅向記者介紹,中醫膏方根據辨證論治理論,配以相應的藥物,對於調理亞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雖未患病,但已有各種不同程度患病的危險因素。此時服用膏方,能對身體進行全面綜合調理,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調節內分泌系統,提高髒腑機能,改善人體功能狀態,有良好的預防效果。”

  徐醫附院中醫科病房依托中醫人才優勢開展體質辨識,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辨識患者的體質,從而對患者的現有疾病進行辨證論治,並根據患者或健康人群的體質,判斷其易患疾病,在此基礎上給予膏方調治,達到治未病之目的。

  “徐醫附院中醫科的膏方調治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膏滋,不是單純的滋補,而是在准確辨識體質的基礎上給予個體化、有針對性的調理、治療。”賈先紅說,現代亞健康人群普遍存在著“五高一低”,即:高負荷(心理和身體)、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體重、免疫功能低。膏方的功效便是著重調理這“五高一低”。因為亞健康是一種整體功能失調的表現,所以中醫在調理亞健康方面有其獨到之處。“中醫運用傳統醫學理論,辨證施治、整體調理、調攝情志、調養心情、調劑生活,引導、鼓勵人們由亞健康狀態回歸健康。”

  談到膏方的適用人群,賈先紅副主任表示,以下幾類人群適合膏方調理:現代醫學所說的亞健康人群;大病後或產後、手術後引起的氣血不足、氣血尚未修復之人;腫瘤患者術後或放化療後;慢性疾病如老慢支、肺氣腫、哮喘、脾胃不適等病症;婦女沖任不調、更年期綜合征;老年人退行性病變所引起的各種病痛,以及兒童消化不良等。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