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的傳染病,估計全世界至少有3億以上的慢性病毒攜帶者,其中至少約20%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A、母嬰傳播:由攜帶乙肝病毒的母親將病毒傳染給胎兒。B、經血液傳播:輸入含乙肝病毒的血液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未經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牙鑽耳穿及紋身針或共用剃須刀、牙刷等。
病人常常問醫師:“我患了慢性乙肝應該服什麼藥,有沒有特效藥?”作為肝病專科醫師,不能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慢性乙肝的治療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必需全面考慮,采用綜合治療措施。
目前認為只有抗乙肝病毒藥物是治療乙肝的唯一手段,這是一個誤區,真正的抗乙肝病毒藥目前只有2-3種,其他有些藥物可以從不同側面對治療乙肝有作用。臨床必須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選擇應用藥物。例如:1、抗乙肝病毒:干擾素、拉米夫定、阿德福弗和恩替卡韋等;2、免疫調節:α胸腺肽;3、抗炎和降低黃疸:甘草酸制劑、苦鹼、苦參素及相關制劑;4、穩定肝細胞膜:水飛薊素;5、降轉氨酶、細胞保護:雙環醇、聯苯雙脂;6、改善細胞代謝:多聚乙卵磷脂、腺甘早硫氨酸;7、中醫辨證治療;8、輔助性治療。
目前對於慢性乙肝治療的發展很快,取得了不少進步,雖然尚無徹底根治乙肝的“特效藥”,但只要處理得當,認真選用藥物,大多數患者可以獲得臨床進步或病情緩解和穩定,改善生活質量和預後,要培養患者具有樂觀和積極的精神狀態,近代醫學證明樂觀和積極地對待疾病,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並進一步調動全身各器官的協作,有利於克服疾病給機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關於乙型肝炎病人的飲食調養,長期以來,認為肝炎病人的飲食是三高一低(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和低脂肪)。早在20世紀50年代的臨床研究已糾正了這種觀點,但是這種錯誤的說法仍流傳至今,誤人不淺。
乙型肝炎的營養,原則上為營養平衡的飲食,高糖、高熱量飲食可以導致脂肪肝,不利於健康的恢復;高中蛋白飲食對慢性肝病特別是肝硬化病人,則可能加重肝髒的負擔。不同病期和不同體質的病人的飲食不能千篇一律,而應強調個體化,原則上應以適口、清淡、新鮮且易消化的食物為佳,保證供給一定量的優質蛋白質、適量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熱能,同時輔以足量的維生素。多食菌菇類食品,香菇、蘑菇、冬菇和黑木耳等菌菇類食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所含的蛋白質,也較一般蔬菜為高,人體必需氨基酸的比例適宜,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