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先導研究的結果顯示,肝硬化前慢性丙肝患者的組織學進展與肝髒鐵沉積增加無關。
慢性丙肝(HCV)患者經常出現肝髒鐵沉積,後者在肝病的進展中發揮作用。華盛頓大學的Anne M. Larson博士及其同事對HCV患者的肝髒鐵濃度(HIC)與組織學進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選擇14例在干擾素治療前進行2次肝髒活檢的HCV患者,回顧性檢測其HIC。兩次活檢的平均時間間隔為56±46個月。
研究人員發現,第二次活檢與第一次相比,平均Knodell評分加重(分別為10.0±2.8和12.4±3.3;P=0.007)。門脈炎症(分別為3.2±0.4和3.6±0.5;P=0.028)和纖維化(分別為1.8±1.3和2.7±1.2;P=0.002)都有所加重,但碎片狀壞死和小葉變形無顯著變化。第一次與第二次活檢時的HIC無顯著變化(P=0.66)。然而,第一次活檢即具有肝硬化的患者或進展為肝硬化的患者HIC顯著增加(P=0.009)。
Larson博士指出,肝硬化前HCV患者的組織學進展與HIC增加並無相關性,但3例發生肝硬化的患者具有肝髒鐵積聚。目前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丙肝進展與鐵沉積之間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