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不同地區的主要病因也不相同,歐美以酒精性肝硬化為主,我國以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多見,其次為血吸蟲病肝纖維化,酒精性肝硬化亦逐年增加,研究證實,2種病因先後或同時作用於肝髒,更易產生肝硬化,如血吸蟲病或長期大量飲酒者合並乙型病毒性肝炎等。那麼肝硬化主要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呢?下面由小編來跟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1.肝炎後肝硬化(posthepatitic cirrhosis)指病毒性肝炎發展至後期形成肝硬化,現已知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等類型,近年研究認為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無慢性者,除急性重症外,不形成肝硬化,乙,丙型肝炎容易轉成慢性即慢性活動性肝炎和肝硬化。
1974年shikatu報道用免疫熒光方法可以顯示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顯微鏡下含有hbsag的細胞漿呈毛玻璃狀,用地衣紅(orecein)染色法可將含hbsag的肝細胞漿染成光亮的橘紅色,經過多年保存的肝硬化標本,用此法也可顯示出來含hbsag的肝細胞,使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有了可靠的依據,乙肝病人10%~20%呈慢性經過,長期hbsag陽性,肝功能間歇或持續異常,乙肝病毒在肝內持續復制可使淋巴細胞在肝內浸潤,釋放大量細胞因子及炎性介質,在清除病毒的同時使肝細胞變性,壞死,病變如反復持續發展,可在肝小葉內形成纖維隔,再生結節而形成肝硬化,68%的丙型肝炎呈慢性過程,30%的慢性丙型肝炎發展為肝硬化,丁型肝炎可以和乙型肝炎同時感染或重疊感染,可以減慢乙型肝炎病毒的復制,但常加劇病變的活動及加速肝硬化的發生。
病毒性肝炎的急性重症型,肝細胞大塊壞死融合,從小葉中心向匯管區擴展,引起網狀支架塌陷,靠攏,形成纖維隔,並產生小葉中心至匯管區的架橋現象,而形成大結節性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形成的肝硬化,在匯管區有明顯的炎症和纖維化,形成寬的不規則的“主動性”纖維隔,向小葉內和小葉間伸展,使鄰接的各小葉被纖維隔分隔,破壞,這時雖然肝髒結構被改建,但還不是肝硬化,而是肝纖維化階段,當炎症從肝小葉邊緣向中心部擴展,引起點片狀壞死和單核細胞浸潤,纖維隔也隨之繼續向中心擴展,分割肝小葉,加之肝細胞再生,形成被結締組織包繞的再生結節,則成為肝硬化,至病變的末期,炎症和肝細胞壞死可以完全消失,只是在纖維隔中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結節,結節為多小葉性,形成大結節性肝硬化,如肝炎病變較輕,病程進行較慢,也可以形成小結節性肝硬化,混合性肝硬化或再生結節不明顯性肝硬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
從病毒性肝炎發展為肝硬化,據研究表明與感染抗原量無關,而與病毒毒力及人體免疫狀態有顯著關系,遺傳因素與慢性化傾向有關,與人類白細胞抗原hl-a1,hl-a8缺乏似有關系,但尚待進一步研究。
2.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西方國家酒精性肝硬化發病率高,由酗酒引起,近年我國酒的消耗量增加,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硬化的發生率也有所增高,據統計肝硬化的發生與飲酒量和時間長短成正比,每天飲含酒精80g的酒即可引起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持續大量飲酒數周至數月多數可發生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若持續大量飲酒達15年以上,75%可發生肝硬化。
酒精進入肝細胞後,在乙醇脫氫酶和微粒體乙醇氧化酶作用下,轉變為乙醛,乙醛再轉變為乙酸,乙酸使輔酶ⅰ(nad)過多的轉變為還原型輔酶ⅰ(nadh)因而nad減少,nadh增加,則兩者比值下降,線粒體內三羧酸循環受到抑制,脂肪酸的酯化增加,三酰甘油增加,肝內的三酰甘油釋放減少,另外肝內nadh過多,又促進了脂肪酸的合成,使體脂肪形成脂肪酸的動力加強造成肝內三酰甘油過多,超過肝髒的處理能力,而發生脂肪肝,長期大量飲酒,可使肝細胞進一步發生變性,壞死和繼發炎症,在脂肪肝的基礎上發生酒精性肝炎,顯微鏡下可見肝細胞廣泛變性和含有酒精性透明蛋白(mallorys alcoholic hyalin)匯管區有多形核白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和膽小管增生,纖維組織增生,最後形成小結節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小葉中心靜脈可以發生急性硬化性透明樣壞死引起纖維化和管腔閉塞,加劇門靜脈高壓,中心部纖維化向周緣部位擴展,也可與匯管區形成“架橋”現象。
3.寄生蟲性肝硬化(parasitic cirrhosis)如血吸蟲或肝吸蟲等蟲體在門脈系統寄居,蟲卵隨門脈血流沉積於肝內,引起門靜脈小分支栓塞,蟲卵大於肝小葉門靜脈輸入分支的直徑,故栓塞在匯管區引起炎症,肉芽腫和纖維組織增生,使匯管區擴大,破壞肝小葉界板,累及小葉邊緣的肝細胞,肝細胞再生結節不明顯,可能與蟲卵堵塞門靜脈小分支,肝細胞營養不足有關,因門靜脈受阻,門脈高壓症明顯,有顯著的食管靜脈曲張和脾大,成蟲引起細胞免疫反應和分泌毒素,是肝內肉芽腫形成的原因,蟲卵引起體液免疫反應,產生抗原-抗體復合物,可能是肝內門脈分支及其周圍發生炎症和纖維化的原因,寄生蟲性肝硬化在形態學上屬再生結節不顯著性肝硬化。
4.中毒性肝硬化(toxic cirrhosis) 化學物質對肝髒的損害可分兩類:一類是對肝髒的直接毒物,如四氯化碳,甲氨蝶呤等;另一類是肝髒的間接毒物,此類毒物與藥量無關,對特異素質的病人先引起過敏反應,然後引起肝髒損害,少數病人可引起肝硬化,如異煙酰,異丙肼(iproniazid),氟烷,其病變與肝炎後肝硬化相似,四氯化碳為肝髒的直接毒物,對肝髒的損害與藥量的大小成正比關系,引起肝髒彌漫性的脂肪浸潤和小葉中心壞死,四氯化碳本身不是毒性物質,經過藥物代謝酶的作用,如p-450微粒體酶系統,將四氯化碳去掉一個氯原子,而形成三氯甲烷,即氯仿,則成為肝細胞內質網和微粒體的藥物代謝酶系統的劇毒(產生三氯甲基自由基和氯自由基),引起肝細胞生物膜的脂質過氧化及肝細胞損害,由於對肝細胞內微細結構的破壞,藥物代謝酶減少又降低了對四氯化碳的代謝,從而減弱了對肝髒的繼續損害,病人在恢復之後,肝功能多能恢復正常,僅在反復或長期暴露在四氯化碳中才偶有發生大結節性肝硬化。
動物試驗反復給大鼠四氯化碳,使藥物蓄積可引起肝硬化。
氨甲喋呤是抗葉酸藥物,臨床常用以治療白血病,淋巴瘤,牛皮癬(銀屑病)等,據報道可引起小結節性肝硬化。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