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肝硬化 >> 關於肝硬化 >> 肝硬化的發病機制是怎樣的呢

肝硬化的發病機制是怎樣的呢

熟悉一些有關疾病的發病機制,有助於醫療人員對該疾病的研究,或許可以研究出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這樣對病人的治療有著非常大的幫助,盡可能的讓他們盡快康復出院。以下就是對肝硬化的有關發病機制的介紹,希望能對你們有幫助。

發病機制

1.病理過程 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其形成途徑和發病機制亦不相同,有的通過慢性肝炎的途徑(如病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肝炎);有的以大囊泡性肝脂肪變性途徑(如酒精性肝病);有的以長期肝內、外膽汁淤積或肝靜脈回流障礙,致門脈區或小葉中央區纖維化的途徑等。不論何種病因、哪種途徑,都涉及到肝細胞炎性壞死,結節性肝細胞再生和肝纖維化等3個相互聯系的病理過程。

(1)肝細胞炎性壞死:肝髒在長期或反復的生物、物理、化學、代謝產物或免疫損傷等病因作用下,均可發生彌漫性肝細胞變性壞死,肝小葉結構破壞、塌陷。若炎症、壞死持續不斷,各種炎性細胞浸潤,將釋放各種細胞因子,促進細胞外間質尤其是膠原蛋白的生成增多。因此,肝細胞炎性壞死不單是肝硬化發生和發展的始動因素,而且貫穿整個病變過程。

(2)肝細胞再生:肝細胞再生是對肝損傷後的修復代償過程。但由於肝小葉纖維支架斷裂或塌陷,再生肝細胞不能沿原支架按單細胞索輪狀排列生長,形成多層細胞相互擠壓的結節狀肝細胞團(再生肝結節)。結節周圍無匯管區,缺乏正常的血循環供應,再生肝細胞形態大小不一,常有脂肪變性或萎縮。再生結節可壓迫、牽拉周圍的血管、膽管,導致血流受阻,引起門靜脈壓力升高。

(3)肝纖維化和假小葉形成:肝纖維化系指肝細胞外的間質細胞(貯脂細胞、成纖維細胞、炎性免疫效應細胞等)增生和細胞外間質成分生成過多、降解減少,致在肝內大量沉積。細胞外間質包括膠原(Ⅰ、Ⅲ、Ⅳ、Ⅴ、Ⅵ型)、糖蛋白(纖維連接蛋白、層粘連蛋白)和蛋白多糖(硫酸軟骨素、硫酸皮膚素、透明質酸)3類大分子組成,分布於肝髒間質、肝細胞及血管的基底膜。Ⅰ、Ⅲ型膠原分布於匯管區,Ⅳ型位於小葉血管、膽管的基底膜、 Ⅴ型位於肝血窦周圍和門脈區;纖維連接素、層粘連蛋白與透明質酸等是細胞外非膠原蛋白成分,具有連接和固定作用與膠原相互連接,形成網狀結構,影響了肝髒細胞成分的基因表達。肝髒在肝炎病毒、酒精及其中間代謝產物乙醛、血吸蟲卵、缺氧或免疫損傷等作用下,引起急性、慢性、炎症壞死、激活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產生各種細胞因子如血小板源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腫瘤壞死因子、IL-1等,作用於貯脂細胞、成纖維細胞,促其分化增生並分泌、生成大量膠原纖維。各型膠原比例與分布發生變化,Ⅰ/Ⅲ型膠原比值增加。大量Ⅰ、Ⅳ型膠原沉積於Disse腔,使肝窦內皮細胞間“窗”的數量和大小縮減,甚至消失。形成肝窦“ 毛細血管化”,導致門脈壓力增高,同時妨礙肝細胞與肝窦間營養物質的交換,進一步加重肝細胞的損害。增生的膠原纖維組織自匯管區-匯管區或匯管區-中央靜脈延伸擴展,形成纖維間隔,不僅包繞再生肝結節,並將殘存的肝小葉(一個或幾個)重新分割,改變成為假小葉,形成肝硬化的典型形態變化。假小葉內的肝細胞沒有正常的血循環供應系統,在炎症持續作用下,又可引起肝細胞再壞死及膠原纖維增生。如此反復發展,假小葉形成越來越多,病變不斷加重,導致肝內、外血循環障礙及肝能日益惡化。

2.病理分類 肝硬化因病因、炎症程度以及病情發展的不同,可呈現不同的病理類型,目前仍多采用1974年國際肝膽會議所確定的病理分類,按結節大小、形態分為4型。

(1)小結節性肝硬化:結節大小比較均勻,一般在3~5mm,最大不超過1cm,纖維隔較細,假小葉大小一致。此型肝硬化最多見。

(2)大結節性硬化:結節較粗大,且大小不均,直徑一般在1~3cm,以大結節為主,最大直徑可達3~5cm,結節由多個小葉構成,纖維隔寬窄不一,一般較寬,假小葉大小不等。此型肝硬化多由大片肝壞死引起。

(3)大小結節混合性肝硬化:為上述二型的混合型,大結節和小結節比例大致相等。此型肝硬化亦甚多見。

(4)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又稱再生結節不明顯性肝硬化,其特點為纖維增生顯著,向小葉內延伸,然肝小葉並不完全被分隔;纖維組織可包繞多個肝小葉,形成較大的多小葉結節,結節內再生不明顯。此型的病因在我國主要為血吸蟲病。

國外有人對520例肝硬化進行病理分類,大結節型達58.8%,以大結節為主的混合型占12.2%,小結節型占9.2%,小結節為主的混合型6.7%,大小結節相等的混合型12.2%,我國仍以小結節性肝硬化多見。同濟醫院51 例肝硬化屍檢中,小結節性肝硬化32例,大結節性肝硬化僅2例。梁伯強等報告80例肝硬化屍檢結果,小結節型58.75%,大結節型為23.75%。在一些病例中,上述分類並非固定不變,小結節性肝硬化通過再生改建,可轉變為大結節性或混合性肝硬化。病因與形態學改變有一定相關性,如乙肝性肝硬化常見嗜酸性小體,但也見於酒精性肝硬化;脂肪變性和Mallory小體常見於酒精性肝硬化,也見於Wilson病等;黃色瘤樣變見於膽汁性肝硬化;PAS陽性小體則見於ɑ1-AT缺乏。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