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關於乙肝 >> 汶川地震大災之後防大疫

汶川地震大災之後防大疫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地震。救援工作已全面開展,前方隊伍響應中央號召,傾百倍努力搜救傷員,讓人們看到眾志成城的力量。地震之後大雨不止,氣溫偏高,疾病防控部門也加緊行動,積極預防大災之後可能出現的大疫。

  ● 地震後極端環境引起各種傳染病流行危險增加

  ● 預防疫情的措施

  地震災後 傳染病易流行

  地震是各種自然災害中破壞力較強的一種。且不談樓房坍塌,交通癱瘓,通訊中斷等給搜救帶來的困難,此次地震後,降雨不斷,震中地區氣候溫暖潮濕,給細菌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基礎設施被破壞

  地震之後,大批難民失去了住房,只能集中在有限的空間內,例如帳篷、避難所等。由於城市裡排水和送水系統受到破壞,缺乏清潔的飲用水。排污的系統遭破壞,導致糞便、垃圾堆積,容易滋生細菌蚊蠅,也污染環境,使居住條件進一步惡化。

  災區的食物供給也是很大的問題。此次地震之後余震較多,而且震中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利。震後連日陰雨,導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加重了交通運輸的困難。災民等待救援時和被救之後,往往缺乏充足的食物。

  此外,因為交通不暢,震中地區往往積有很多屍體。在較為炎熱的條件下,屍體容易腐敗滋生細菌等,產生的屍鹼一旦污染水源,也將使飲用者中毒,從而引發一系列衛生問題。

  傳染病易流行

  2006年5月27日,印尼日惹和中爪哇地區發生6.2級地震。WHO及時發布了關於災後傳染病危險和干預措施的報告。報告中提到,被救之後,災民往往集中居住在避難所,人員過度擁擠易於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麻疹、腦膜炎、腹瀉、肺結核等疾病傳播,也將導致介水傳染病和蟲媒疾病的發生危險也將增加。因為地震導致清潔飲用水供應中斷,介水傳染病例如傷寒、桿菌性痢疾、甲型和戊型肝炎等的危險增加。

  疫情防控難度加大

  印尼地震的教訓告訴人們,地震可能導致衛生基礎設施損毀,醫院的緊急救援能力下降等。這些都導致傳染性疾病患者得不到及時救治,外傷得不到及時、恰當的處理,從而引起傳染病流行。

  在震前就比較流行的傳染病,在震後因為人群密集、缺乏醫療資源,可能引起較大規模的疫情暴發。1988年,雲南滄原縣地震引發了瘧疾暴發。該地區在1985年、1986年和1987年的瘧疾發病率分別是116.24例/10萬人,46.37例/10萬人和28.83例/10萬人,而在地震當年發病率猛增至1030.50例/10萬人。衛生監督工作受阻,也削弱了對這些疾病的監測和控制能力。

  我國CDC還提到,地震後公共衛生服務中斷(如疫苗接種等),對某些傳染病(如肺結核等)的防控能力下降。對病媒生物(例如蚊子和嚙齒動物等)的常規控制中斷,也可能導致對瘧疾和登革熱等蟲媒疾病的預防能力下降。

  加強衛生防疫 預防災後疫情

  WHO認為,地震後,盡快建立傳染性疾病的早期監測和預警體系,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災後可能發生的疫情。基本醫療用品供給也對疫情的防控有重要意義。

  保障基礎衛生設施

  我國CDC認為,災民臨時居住點應該按照相關准則規劃,保障居所間的空間(居所間8 m的間隔),以避免過度擁擠可能帶來的衛生問題。災民臨時安置點應該靠近公路和水源。應該為每20人提供1處廁所,位置至少離水源30 m。應該集中處理生活垃圾和人排洩物等,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WHO認為,保障清潔、安全的飲用水供給是預防介水傳染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應該用含氯的消毒劑,包括次氯酸鈉、次氯酸鈣和漂白粉等。消毒所用的氯用量可根據水中微生物的含量來確定。消毒後30 min時,水中氯的含量應該在(0.2~0.5) mg/L,這個數值可通過專門的試劑盒測定。聯合國難民署(UNHCR)和WHO推薦,應該保證每個人每天20升清潔水供給。

  保證食物的安全也很重要,包括食物來源可靠(非不明原因死去的動物)、加工過程適當(煮熟)、儲存合理(沒有腐敗變質、未被污染)。WHO提醒,有些地方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是由人食用了被病禽血污染的食物引起。我國CDC提醒,存放食物要注意防蠅。此外,儲存、烹煮水和食物的器皿也應該清潔,這可避免霍亂和其他腹瀉疾病的發生。餐具也應該及時清洗,用前一定要消毒。

  對屍體應該恰當處理,應盡量留下充分的資料以便家屬日後確認死者身份。在充分考慮不同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況下,可以采用WHO推薦的石蠟浸泡後就地焚化,也可采取深埋的方式處理,用石灰消毒後,埋在地下1.5~2 m處,遠離水源(至少30 m)。

  建立疾病監測和預警體系

  在災區和災民安置點應盡快建立傳染病監測和早期預警體系,以便對可能發生的疫情做出快速防范。WHO認為,該體系應重點監測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霍亂、傷寒、桿菌性痢疾、季節性流感、甲型和戊型肝炎、登革熱、瘧疾、麻疹、腦膜炎、鼠疫、狂犬病等的疾病的流行情況。該體系應該盡量簡單,使用統一的病例標准定義和病例報告表格。可以通過實驗室檢測診斷傳染病和確認病原,並將相關數據傳送給當地政府衛生部門和WHO。

  衛生部還強調,應根據災害發生時的季節特點、地理區域特點、災害程度、災民數量及年齡結構特征、災民安置方式以及當地既往傳染性疾病譜和流行水平,確定應急監測病種和(或)臨床症候群。

  保護救援人員

  WHO認為,參與急救和救援的工作人員,包括醫務工作者,應該備有基本保護裝置,例如對特殊的鞋和手套等,以防止救援過程中受傷。另外,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流行地區,例如印尼,救援工作人員還應該備好HIV暴露後預防劑(PEP),以防在工作中接觸被HIV污染的血液或體液。

  我國CDC提醒,負責處理屍體的工作人員,可戴用活性炭過濾的防毒口罩。作業人員必須穿工作服,戴橡皮手套,穿高筒防護靴。在沒有防護衣時,可用塑料布將前臂和小腿包扎,以防屍液污染皮膚。工作中應特別注意防止手部外傷,以免細菌性毒素污染引起中毒。進行屍體清理的作業人員,連續工作時間不要過長,要輪流作業。飯前必須洗手,最好在臨時設置的專用場所進餐。用過的工具、車輛應嚴格消毒。為防止厭氧性病原體感染(如破傷風、氣性壞疽等),對作業人員應進行預防接種,注射免疫血清。

  推進免疫

  WHO認為,對災民進行疫苗免疫,可以有效預防某些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傳播和流行。例如,接種麻疹疫苗和補充維生素A對於擁擠在帳篷裡的災民是有效的預防方法。在較為擁擠的條件下居住的、年齡在6個月至14周歲的孩子,都應該接種麻疹疫苗,無論其以前是否有接種史。若條件有限,則至少應該保證年齡在6個月至4周歲的孩子接種,尤其是此前沒有接種該疫苗的或接種史不明的孩子。這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傳染病流行情況、人群免疫接種情況、資金和疫苗可及性等。當情況穩定之後,應該對所有的嬰兒、妊娠婦女和其他人都進行麻疹疫苗接種。

  對有些疾病,不推薦通過疫苗預防疾病發生,但是可以通過疫苗預防疫情的進一步擴散。例如,一旦有甲型肝炎病例出現,給周圍人群接種甲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傳播,防止疫情暴發。對各種原因引起皮膚破損的人員,應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傷寒疫苗聯合其他預防方式也可以有效控制傷寒疫情的暴發。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