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肝是一種由戊肝病毒造成的肝病。戊肝病毒是一種非包膜、陽性、單鏈的核糖核酸(RNA)病毒。
戊肝病毒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飲用水傳播。戊肝是一種自限性感染,一般4-6周內會自愈。偶爾也會發展成暴發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導致死亡。
每年,全球有大約2000萬新發戊肝病例。
地域分布
世界各地時有發生戊肝疫情和零星病例。這些疫情往往發生在缺乏基本的水、環衛、個人衛生環境和衛生服務的資源有限國家中,一次疫情可能會影響數百人至數千人。近些年,在沖突地區和人道主義緊急狀態地區,例如在戰區、難民營或流離失所者收容所等地,發生了一些疫情。估計全球每年發生2000萬例感染,330萬例急性病例,5.66萬例死亡。
戊肝在全球范圍內都有發現。不同基因型的戊肝病毒決定了其流行病學差異。例如,基因1型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並造成社區暴發。而基因3型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不會造成暴發。
血清流行率(即某一人群中血清檢測呈陽性的人數)最高的地區一般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衛生條件差會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60%的戊肝感染和65%因戊肝造成的死亡發生在東亞和南亞地區。在這些地區的某些年齡組人群中,25%的血清流行率非常常見。在埃及,一半以上的5歲以上人口的戊肝血清檢測呈陽性。
傳播
戊肝主要由飲用水遭到糞便污染造成的糞口途徑傳播。其他傳播途徑也有發現,包括:
·食源性傳播,即食用來自受感染動物的產品;
·通過輸入受感染的血液制品傳播;
·縱向傳播,即孕婦傳染給胎兒。
戊肝是一種經水傳播的疾病,多數戊肝暴發都與受污染的水或食品供應有關。在戊肝流行區,食用生肉或未加工的貝類也是造成散發病例的原因之一。
在世界范圍內,戊肝的危險因素與一個地方的衛生條件,以及隨便排放含有戊肝病毒的糞便有很大關系。
症狀
戊肝的潛伏期從暴露後3個星期到8個星期不等,平均為40天。傳播期不明。
戊肝病毒會造成散發或暴發型病毒性肝炎。其中15歲-40歲的成年臨床病例最為常見。雖然兒童感染戊肝病毒非常常見,但大多數沒有症狀,或僅造成輕微發病,不會發生黃疸(無黃疸),而且經常漏診。
肝炎的典型特征和症狀包括:
·黃疸(皮膚出現黃色,眼睛出現鞏膜,尿黑,大便顏色淺);
·厭食(失去胃口);
·肝變大、出現壓痛(肝腫大);
·下腹疼痛、壓痛;
·惡心、嘔吐;
·發熱。
這些症狀與其他肝病急性期的症狀很難區別,一半持續1-2個星期。
在罕見情況下,急性戊肝會造成暴發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和死亡。暴發性肝炎在懷孕期間的發病率最高。懷孕婦女最易患戊肝導致的產科並發症並死亡,在最後三個月孕晚期,戊肝造成的死亡率可高達20%。
診斷
戊肝病例與其他類型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並無區別。因此,戊肝的診斷經常要依靠血液中是否檢測到戊肝病毒特有的IgM和IgG抗體來判斷。還可以通過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等檢測手段來檢測血液和/或大便中的戊肝病毒核糖核酸,但這種檢測需要有專業的實驗室設施。
治療
目前還沒有能改變急性肝炎病程的治療方案。預防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
因為戊肝一般具有自限性,一般不需要住院。但是,如果發生暴發性肝炎,則需要住院。有症狀的孕婦,也需考慮住院治療。
預防
可以通過下列方法降低戊肝的感染和傳播:
·確保公共供水設施的質量標准;
·建立妥善的垃圾處理設施,清除廢物。
在個人層面上,可以通過下列措施降低感染風險: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如用安全的水洗手,特別是接觸食物之前;
·避免飲用潔淨度不明的水和冰;
·遵循世衛組織食品安全建議。
2011年,中國批准了首個預防戊肝病毒感染的疫苗。雖然該疫苗目前還沒有供應國際市場,但幾年內可能在其他幾個國家得到供應。
世衛組織於每年7月28日舉辦世界肝炎日活動,以提高人們對病毒性肝炎的認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