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在北京召開了《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的預防、護理和治療指南》發布會。該指南由來自18個不同國家的21位專家合力編撰,詳細論述了乙肝抗病毒治療的適用人群、一、二線抗病毒治療推薦藥物、抗病毒治療時長、病情監測等內容。不同於近期歐美、亞太地區、英國發布的指南,該指南在抗病毒治療策略上明確不推薦干擾素類藥物,而是強力推薦強效低耐藥核苷類抗病毒治療藥物。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呼吁,政府必須加大對這些藥物的醫療保障力度,讓大多數中國乙肝患者可從這些藥物中獲益。
首推強效低耐藥
核苷類抗病毒治療藥物
此次世衛組織發布的指南沒有推薦干擾素用於慢性乙肝治療,主要原因是干擾素適用對象較局限,肝硬化失代償期、妊娠期、甲狀腺疾病患者、1歲以內的嬰兒、孕婦等都不適用。另外,干擾素需要通過注射給藥,使用較為不便,並且需要長期監測,在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中、低收入國家,這些因素造成干擾素抗病毒治療不會在這些國家應用很廣。
因為考慮到耐藥的後果,WHO指南不推薦使用低耐藥屏障的核苷酸類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或替比夫定)。在當前的口服抗病毒治療藥物中,拉米夫定治療1年的耐藥率為24%,治療5年的耐藥率高達70%。
我國第一個治療乙肝的強效低耐藥藥物恩替卡韋10年前就已經應用於臨床治療。據悉,一項迄今全球最大規模的、慢性乙肝患者實際治療中療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結果顯示,在4年的現實生活中,初始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使用恩替卡韋治療較其他核苷類似物治療,抑制病毒復制的效果更好,而且沒有出現病毒耐藥,更沒有一個患者出現肝硬化進展和肝癌。
應加強對強效低耐藥
藥物的保障力度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大量乙肝患者分布在中低收入的內地和貧困地區。有數據顯示,中國目前逾八成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低效高耐藥的藥物治療,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而在日本、韓國、美國、歐洲,高達七成以上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強效低耐藥的藥物治療。
據悉,我國已經把大多數乙肝抗病毒治療藥物納入醫保目錄。但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所長魏來教授指出,對於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患者,長期支付強效低耐藥抗病毒治療藥物仍然很困難。WHO專家認為,如果中國醫保部門都意識到首選強效低耐藥藥物在乙肝治療中的重要地位,通過集體采購等手段降低乙肝藥價,有效加強針對農村貧困乙肝人群的醫療保障,將大大提升國內肝硬化和肝癌預防的整體水平。
中國肝病專家認為,WHO乙型肝炎指南的出台除會對臨床專家產生影響外,還會對國家乙型肝炎衛生政策的制定者產生影響,這是WHO乙型肝炎指南的一個重要作用。
優先考慮對肝硬化患者
進行抗病毒治療
全球約有2.4億慢性乙肝感染者,絕大部分都分布在低、中收入國家。慢性乙肝的主要並發症是肝硬化和肝癌,每年約造成65萬例死亡。據世界衛生組織專家介紹,全世界50%以上的新發和死亡肝癌患者發生在中國。據悉,中國有約700萬慢性乙肝患者已經進展至肝纖維化和肝硬化階段。
因此,WHO指南將肝硬化等肝病晚期患者的抗病毒治療列為重點,認為應當優先為那些危及生命的肝髒疾病患者緊急啟動抗病毒治療。因為肝病患者存在更高風險的並發症,應盡早治療以穩定病情。據一項歷經六年的臨床研究數據表明,使用強效低耐藥抗病毒藥物,不但100%患者的乙肝病毒不可測,而且96%的患者肝髒炎症明顯好轉,88%的患者肝纖維化明顯減輕,所有肝硬化患者的肝纖維化都有所改善。
WHO指南建議所有肝硬化患者應接受終身抗病毒治療,因為一旦復發可引起嚴重的急性肝損傷。雖然有部分患者可以停藥,但都需要在長期監測各項指標後才能做停藥的決定,而且後續仍然需要定期監測。考慮到在中、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對患者實施嚴密的乙肝病毒DNA監測或血清監測有實際操作的難度,指南認為多數患者必須進行長期抗病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