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就醫指南 >> 研究揭示肝細胞癌新發現

研究揭示肝細胞癌新發現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大規模平行測序技術(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發現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患者血漿中存在異常伸長和縮短的DNA分子。這項研究發布在了2月2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Y. M. Dennis Lo)教授。盧煜明教授是分子生物學的臨床應用專家,尤其致力於人體內血漿DNA和RNA的研究。盧教授早在1997年就發現了孕婦外周血中存在漂流的胎兒DNA,並發展出了一套新技術來准確分析和度量母親血漿內的胎兒DNA,被譽為無創產前診斷的奠基人。2013年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延伸閱讀:盧煜明教授PNAS發表測序新成果)。

研究揭示肝細胞癌新發現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其中90%為肝細胞癌,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肝癌起病隱襲,早期診斷困難,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中晚期,且約90%的患者被診斷為肝癌時已是中晚期,而喪失手術機會。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肝癌診斷標記物為甲胎蛋白,簡稱AFP。然而,AFP診斷肝癌的敏感度和特異度並不十分理想。在妊娠婦女、急慢性肝炎、生殖腺腫瘤和胃腸道腫瘤等人群中AFP亦可能升高。約40%的肝癌患者AFP並不升高,呈AFP陰性。因此,找到特異性和敏感性的肝癌診斷新方法迫在眉睫。

  1948年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人體血液中存在著循環DNA,癌症患者的循環DNA則發現於1977年。在那之後又過了17年,人們才發現這些DNA含有癌症的標志性突變,說明它們來自於腫瘤。當癌細胞破裂和死亡之時,會釋放出循環腫瘤DNA(ctDNA)等內容物,這些ctDNA基因組片段漂浮在血液之中。

研究揭示肝細胞癌新發現

  分析ctDNA為通過液體活檢標本來實現實體瘤評估開啟了新的可能性。盡管人們日益認識到它的臨床潛力,但對於這些ctDNA許多方面的生物特性卻仍不是很清楚。就這些血漿DNA分子的大小而言,許多研究報道稱發現了延長的腫瘤源性血漿DNA,而另一些研究的證據則表明腫瘤釋放出了縮短的血漿DNA分子。

  在這篇新文章中,作者們報告稱對90名肝癌患者、67名慢性乙肝患者、36名乙肝相關肝硬化患者以及32名健康對照人群的血漿DNA大小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他們采用大規模平行測序以單鹼基分辨率,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測量了血漿DNA的大小。研究人員通過染色體臂水平z-score分析(CAZA)進一步鑒別了這些腫瘤源性的血漿分子,以檢測它們的特異性大小情況。

  他們證實在肝癌患者的血漿中存在著數組異常長和短的DNA分子。這些短DNA傾向於攜帶著一些腫瘤相關的拷貝數異常。研究人員進一步證實在肝癌患者的血漿中線粒體DNA的量增高。這些分子比血漿中的核DNA要短得多。

  這些新研究結果增進了人們對於腫瘤源性循環DNA大小情況的認識,並有可能進一步提高人們利用血漿DNA來作為分子診斷工具的能力。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