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門穴
位置:肚臍上2寸,兩邊橫開6寸,在第十一肋骨之端。
向下淺按約0.5寸。
功效:強化保健肝髒。灸章門穴,有疏肝行氣之特效。《難經》曰:「髒會章門。」故「髒病治此」,所以凡心、肝、脾、肺、腎、心包絡之疾病,皆取章門穴。
膽俞
位置:正坐,俯臥,第十胸椎,外開1.5寸處。向下淺按約0.5寸。
功效:改善肝膽慢性病,消化不良,胸悶胸痛。
腎俞
位置:後腰部脊椎骨兩側,第二腰椎下,離脊柱約1.5寸的地方。向下按約0.5-1寸。
功效:主瀉五髒之熱,治五髒之發炎。
行間
位置:正坐或臥,腳拇指頭和第二趾頭之間的縫隙。向下按約0.5-1寸。
功效:洩肝火,涼血熱,清下焦,熄風陽。治嘔逆、咳血、腹脅脹、腰痛不可俯仰、少腹腫。洩肝經實火;治肋間神經痛。
中封
位置:腳彎前面靠內踝旁有一條大筋,與內踝尖兵齊的內踝前緣處,兩者中間的位置。向下淺按約0.5寸。
功效:舒肝通絡。治大便困難、身微熱,治筋骨縮攣、陰縮入腹、動則牽引痛。
曲泉
位置:將身體坐正,膝蓋彎曲,壓住橫紋頭,再令伸直,手點之處正是一條小筋之下,大筋之上,二者所形成凹陷中即本穴。
向下按約0.5-1寸。
功效:清濕熱,洩肝火,通下焦。治臍下之腹痛、小便困難、膝關節痛、子宮下垂。
肝俞
位置:正坐,俯臥,第九胸椎之下是筋縮穴,外開1.5寸的地方。向下淺按約0.5寸。
功效:肝俞主瀉五髒之熱及發炎,並舒通肝氣。
太沖
位置:行間穴上方1.5寸的地方,第一、二趾關節後方。
向下按約0.5-1寸。
功效:清熄肝火肝陽,疏洩下焦濕熱。治肝瘧、腰痛、小腹脹滿、陰痛、踝痛。
溫馨提醒:以上各穴位按摩都要按壓5秒,壓到有酸感後,休息5秒再按壓,一共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