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最近在《自然》發表研究成果指出,通過植入特定基因孕育的新生代實驗鼠,其體內自然產生的干擾性核糖核酸(RNAi),可有效防止細胞受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相關研究還發現,類似的干擾性核糖核酸,在動物試驗中證實,可有效抑制艾滋病毒、小兒麻痺等病毒感染,這項干擾性核糖核酸可望成為病毒“克星”的重大發現,在美國生醫學界引起震撼。
專家解釋,干擾性核糖核酸普遍存在人體細胞內,只是細胞內98%的核糖核酸都沒有作用,核糖核酸對特定基因序列的病毒有抑制作用,則是一項空前的重大發現。干擾性核糖核酸的長度僅21至25對鹼基,且專一性強,只要目標對象所含其中一個小單位“不對”,干擾性核糖核酸就不會產生作用,這項“專一的特性”,對未來干擾性核糖核酸被用來設計為新藥,通過基因治療送至人體內,對抗病毒的發展相當有利。
過去研究基因的功能,包括是否為致病關鍵基因,多是通過基因去除,再觀察下一代實驗鼠是否出現病症,動辄需要一、兩年。未來運用RNAi,可以通過體外試驗,可以在短短一、兩周內,研究該RNAi是否可以阻斷信息RNA,避免產生致病蛋白質。
最新一期的《自然》研究論文指出,特定的小型干擾核糖核酸在進入人體細胞後,可以有效防止小兒麻痺病毒感染人體細胞。另外一項研究則發現,小型干擾核糖核酸,可以防止人體細胞感染艾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