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英國病毒生物學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員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雞胚絨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擾現象時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細胞能產生一種因子,後者作用於其他細胞,干擾病毒的復制,故將其命名為干擾素。
1966-1971年,Friedman發現了干擾素的抗病毒機制,引起了人們對干擾素抗病毒作用的關注,而後,干擾素的免疫調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腫瘤作用逐漸被人們認識。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水平感染的時間少於兩年者,用干擾素制劑 hbsag、hbeag及hbv一dna的消失比較容易;患者肝髒活檢病理改變輕者,沒有或稍有肝髒纖維化者的效果較好;青壯年的療效優於老年人。還有較多資料表明,對慢性肝炎早期采用干擾素制劑治療半年以上,並取得臨床效果者,有利於防止肝髒纖維化,並能阻斷向肝硬化發展。
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應用干擾紊治療可以防止急性丙型肝炎向慢性發展。用干擾素治療的丙型肝炎患者,體內的丙型肝炎病毒可被抑制,發病過程可中斷,有利於丙肝的恢復。
丁型肝炎:干擾素一a每次300萬單位,每周3次,共12周,可使66%的患者血清中丁肝病毒rna消失,同時使血清轉氨酶下降。早期治療每次900萬單位,每周3次,有效率可達70%,使25%的慢性丁型肝炎患者的肝細胞損害減輕。但一旦中斷治療疾病呈復發傾向,病毒可再度復制。因此,為控制丁型肝炎的加重和進行性慢性病變,可能需要長期持久地應用干擾素一a治療。但對治療2~3個月後生化上仍無反應的患者,必須立即停用,采用中西藥綜合治療為宜。
庚型肝炎:對於治療庚型肝炎,正在研究中,但有人報道干擾素治療慢性庚肝與乙肝或丙肝病毒合並存在的病例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