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肝癌 >> 肝癌治療 >> 聯合介入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

聯合介入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

聯合介入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

中華外科雜志 1998年第9期第36卷 論著摘要

作者:侯守玺 魏法才 王力 李學華 姜桂生 常愛林

單位:252000 山東聊城地區人民醫院外科(侯守玺、魏法才、王力、李學華),介入科(姜桂生),B超室(常愛林)

  我院自1990年3月~1995年12月聯合應用經股動脈插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和經超聲引導下經皮肝穿刺瘤內注射無水酒精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72例(簡稱聯合介入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本組72例中,男62例,女10例;年齡33~62歲,平均51.4歲。全組病例均經臨床檢查、AFP測定、B超、CT或肝動脈血管造影明確診斷。腫瘤位於肝右葉44例,肝左葉12例、肝左右葉均有者16例。單一病灶者52例、2個病灶者9例、3個或3個以上病灶者11例。腫瘤直徑最大11.3 cm、最小4.2 cm。全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區疼痛、食欲減退、腹脹、乏力、體重減輕。按我國1997年全國肝癌防治研究協作會議分期標准[1]:Ⅱ期者54例,Ⅲ期者18例。

  聯合介入治療的方法:肝動脈化療栓塞術采用Seldinger經皮股動脈插管,選用7號左心導管,將導管送入腹腔動脈、肝總動脈,先行血管造影提供腫瘤的部位和營養血管,然後將導管送入腫瘤所在肝葉的動脈,腫瘤位於肝兩葉者,導管固定於肝固有動脈。肝右動脈插管時盡量超過膽囊動脈,防止膽囊動脈栓塞,引起膽囊缺血性壞死。化療栓塞劑為40%碘化油10~20 ml,絲裂霉素20 mg,5-氟尿嘧啶1 g,混懸成乳劑緩慢注入。術後行X線攝片及造影了解栓塞情況。拔除導管後壓迫股動脈穿刺點10分鐘後加壓包扎。回病房後補液加抗生素、止血藥、保肝藥物治療。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後2周行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穿刺瘤內注射無水酒精。先用普通B超探頭肝區掃描,了解腫瘤的大小、部位;消毒皮膚,在熒光屏的監視下用消毒的專用穿刺探頭,將穿刺針刺入肝腫瘤後拔除針芯,按每平方厘米0.5~1 ml注入無水酒精,一次注射量8~50 ml。腫瘤直徑>5 cm采用多點、多平面注射。注射完畢後,穿刺針接1%利多卡因注射器,邊退針邊注射,防止術後疼痛。瘤內注射無水酒精,每周1次,連續注射5次。

  2.結果:全組病例經聯合介入治療後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區疼痛消失者32例,占44.4%;食欲增加者43例,占59.7%;體重增加3 kg以上者19例,占26.5%。肝腫瘤縮小≥50%者45例,占62.5%,縮小30%~49%者22例,占30.6%,縮小<30%或無變化者5例,占6.9%。腫瘤≥50%的45例中,14例於聯合介入治療後1~2個月成功的獲手術切除,占全部病例的19.4%。術中均未見穿刺引起的種植性轉移。術後病理檢查:14例中均見腫瘤邊界清楚,有假性纖維包膜形成,腫瘤內有碘油存在區域。腫瘤細胞全部凝固壞死、細胞核變性、細胞質有空泡,以纖維組織代替者9例;腫瘤細胞絕大部分凝固壞死,僅邊緣有殘存生長活躍的瘤細胞者5例。全組0.5、1、2、3年生存率分別為:91.7%(66/72),71.9%(46/64),38.1%(16/42),23.5%(4/17)。

  3.討論:原發性肝癌的血供90%~99%來自肝動脈,肝動脈化療栓塞術使不能切除的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患者生存期延長、症狀改善,且部分患者獲Ⅱ期切除,給肝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後栓塞劑被“沖走”,肝動脈再通或側支循環的建立,均可使癌細胞重新得到血供,使肝癌細胞復活。無水酒精具有局部組織細胞殺傷力強、使腫瘤細胞脫水固定,蛋白質凝固變性,腫瘤內及周邊營養血管壁變性、血管內皮細胞破壞。血栓形成導致血供障礙等作用。可使注射周圍至少3 cm范圍內腫瘤細胞壞死。作者認為聯合介入治療優勢互補、療效增加、操作方便,是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聯合介入治療前後應用保肝、利尿、止血、支持治療可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吳階平,裘法祖,主編.黃家驷外科學.上冊,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326.

  (收稿:1997-05-30 修回:1998-02-10)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