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病區主任吳健雄教授透露,2006年至今,他帶領的肝膽外科團隊通過技術革新,創立了“肝區域選擇性適時血流阻斷”新技術,對肝癌實行精准肝切除術。應用這種動態微創的血流阻斷技術,已安全切除肝癌數百例,切除率達100%,其中中央型肝細胞肝癌施行個體化的中葉肝切除術後,大於90%患者的肝功能在一周內恢復至輕度肝受損,且無圍手術期死亡。
據了解,吳健雄教授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安全切除中央型肝癌的新方法,該方法贏得了國際業界同行的高度評價。
中央型肝癌是指與三個肝門關系密切,與肝靜脈、門靜脈、膽管系統肝內主干分支或肝後下腔靜脈粘連,或距離小於1厘米的肝癌。因其解剖部位險要,在腫瘤的發生進展過程中易在短期內壓迫或侵犯上述三個肝門區的重要血管及膽道系統,可能導致腫瘤的快速轉移或高位膽道梗阻,從而給患病機體造成極大的危害,常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危及病人的生命。
吳健雄說,也正因部位險要,在做中央型肝癌切除術時,容易發生重要血管破裂的致命性大出血或難以愈合的中央區膽道損傷。因此,尤其是當中央型肝癌累及肝門區的重要血管時,常被稱為手術“禁區”。然而,治療上除了手術切除腫瘤,目前對於中央型肝癌,尤其是累及三個肝門區的癌瘤尚無其他有效治療方法。至今為止,以肝切除術為代表的外科治療仍是肝癌治療的首選方法,部分肝切除術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40%,對於肝功能較好及早期肝癌的肝切除術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60%。而不能切除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僅約11個月至20個月。
“安全切除肝癌的實質性問題是避免術中大出血和術後肝功能衰竭。”吳健雄說,要提高手術安全性,既要不斷革新外科技術,突破手術“禁區”,又要強化外科微創理念、創建微創術式、研究快速康復方法。吳健雄說,既往對於中央型肝癌的外科治療,多采用國際上普遍應用的入肝血流全阻斷,或全肝血流阻斷後進行肝葉切除甚至擴大半肝切除術,術後常因術中全肝缺血缺氧及消化系統組織淤血重,加之切除的肝體積過大,而導致術後肝功能及胃腸功能恢復慢,甚至肝功能衰竭,嚴重威脅病人的生命。
吳健雄介紹,“肝區域選擇性適時血流阻斷”新技術與目前國際上常規應用的入肝血流全阻斷相比具有下列優點:一是能滿意地控制肝創面出血;二是即使腫瘤位於肝左右葉交界處,由於是一種動態的區域血流阻斷法,切肝時始終能保持門靜脈血流通暢,所以減免了消化系統組織的術中淤血;三是區域性肝血流阻斷可相對延長阻斷時間,使得術者能從容地進行肝門區高危部位的精細解剖,因此明顯減少術中出血和手術並發症的發生;四是肝的區域適時血流阻斷,使得切肝時肝髒的缺血缺氧范圍及時間減少至最低限,明顯減輕了肝細胞的損害,有利於術後肝功能及胃腸功能的快速恢復。
吳健雄表示,目前,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肝癌診療創新性研究還在不斷改進和深入,肝癌的生存率和治愈率也將隨之提高。“肝區域選擇性適時血流阻斷”新技術的成果論著已於近期在國際上的重要醫學刊物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