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肝硬化 >> 關於肝硬化 >> 肝硬化的檢驗指標

肝硬化的檢驗指標

  我國人口中患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者眾多。許多人因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而發展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長期遷延與肝纖維化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統計,全球約有3.5億人患慢性乙型肝炎,約1.7億人患慢性丙型肝炎。此類感染者中約20%~30%會發生肝纖維化。此外,患非酒精性脂肪肝者也與肝硬化的發生有關。

  肝纖維化的臨床表現多樣,但總的來說是不能改善甚至日益加重的肝病。肝纖維化的形成是極其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有多種機制參與。

  已明確的多種細胞因子,如轉化生長因子1β(TGF1β),干擾素γ(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細胞外基質(ECM)及其受體,包括多種膠原蛋白和非膠原蛋白等;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的表達水平等均不同程度地參與肝纖維化的過程。

  實驗室診斷指標向來是醫學家關注的重點。近年來,由於檢驗技術,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新推出的與肝纖維化有關的指標達20余項,如上面提到的參與肝纖維化的各種因子,但尚無一項能單獨用於肝纖維化的診斷。文獻報道較多且在歐洲普遍使用的Ⅲ型前膠原氨基肽(PⅢP),經系統評估證明其缺乏肝特異性。血清透明脂酸(HA)的特異性也不佳。

  明確診斷肝纖維化及嚴重程度分級的金標准仍然是肝髒活檢。但肝活檢系侵襲性檢查,又受穿刺量小及部位的局限,且在結果判定上存有誤差,也難以常規應用。於是,肝病專家們積極研究新方法,試圖綜合應用常規的試驗指標,使之既能准確地判定肝纖維化又能常規應用,方便臨床和患者。

  如美國肝髒病學會提出的肝損傷指標的臨床應用指南中,對肝纖維化的診斷提倡用血小板計數,用血清谷丙轉氨酶(ALT)和白蛋白測定及凝血酶原時間(PT)等4項常規指標的組合。

  血液中血小板指數量的減少與肝硬化的程度關系密切。如慢性肝炎患者的血小板計數逐步減低很有可能發生了肝硬化。正常人的血小板指數為150~250×109/L,即每微升15~25萬,低於10萬則確定為血小板減少。

  血清ALT與肝損傷的程度關系最為密切,組成人的血清ALT不超過40單位/升,是檢查肝功能的最重要指標。

  血清中的白蛋白只有肝細胞才能合成,白蛋白的量最能反映肝細胞的合成功能。肝纖維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均減低,證明了病情的嚴重程度。

  檢查血清白蛋白的量可判定肝纖維化的進程。人血清中的白蛋白應為3.5~5.0克/升,低於3克/升可能出現水腫。血漿凝血酶原也同樣只能由肝細胞合成,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即表示含量減少。正常的凝血酶原時間為不超過正常對照的3秒,如大於3秒說明凝血酶原合成量減少,肝細胞的合成功能減低。

  最近有專家提出診斷肝纖維化的積分法,積分中的項目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血清膽紅質,上述的血小板、ALT、白蛋白、凝血酶原4項再加血清γ谷氨酸轉肽酶和血清透明質酸等。每項異常給予不同的分數,累計為總的積分。由總積分來判定肝纖維化和嚴重程度,這樣可提高診斷的可靠性。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