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公安部門打擊酒後駕車專項活動的開展,酒的話題再次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 市場上各種宣稱能夠“解酒護肝”的解酒藥,是不是真的有奇效呢?
現象
吃了"解酒藥",照樣喝得爛醉 有人為此付出代價:得了酒精肝
在省城一家銀行擔任客戶經理的秦先生,由於工作的關系,平時的應酬挺多,而一到周末,這種酒場就更多了。
“上周跟幾個客戶一起吃飯,有個客戶給我推薦了一種解酒藥,說是提前吃幾片之後,酒量能翻倍不說,喝酒的時候還能緩解酒勁呢!”16日上午,秦先生告訴記者,“女朋友從藥店給我買了一盒,昨晚上喝了跟平時差不多的酒,結果還是爛醉如泥,最後是同事把我送回家的。”
而在省城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許先生介紹,由於從事單位的接待工作,平時的應酬也是在所難免,“平時也挺注意的,每次赴宴之前,通常都會提前吃一種解酒藥,說是能解酒護肝。”許先生說,“喝酒的時候還真是感覺有作用,酒量沒覺得提升多少,倒是喝完酒之後,第二天早晨頭沒有那麼疼了。” 令許先生意想不到的是,最近一次體檢結果一出來,他和幾名同事齊刷刷地都是“酒精肝”。
調查
市場上的解酒藥名目繁多,吹得很玄 可是成分各不相同
16日中午,記者在和平路、解放路的幾家大藥店和綜合性商場發現,“××金樽”、“××解酒靈”、“××醒酒黃金”、“ ×× 酒寶”等各種名目繁多的解酒藥占據了醒目位置,一些街頭的小商店,也打出了“售解酒藥”的牌子。記者注意到,解酒藥種類繁多,除了常見的膠囊,還有沖劑、片劑等。因為沾了“解酒”的光,解酒藥價格不菲,一盒的售價大都在10元以上。
解放路上一家大藥店的店員向記者介紹,這種藥不僅可以解酒,而且可以提升酒量。不過,記者注意到,雖然這些解酒藥多是中藥成分,但差別很大。有的是“牡蛎提取物”,有的是枸杞子、栀子、丹參等,有的則是葛花、葛根、蘆根、陳皮等,幾個品牌比較下來,竟然沒有相同的。
原理
解酒是假象,更多時候是心理安慰作用 酒精容易傷身,積聚多了容易中毒。
“目前還沒有一種真正的解酒藥,宣傳能‘解酒護肝’的產品其實只是商業炒作。”16日,山東中醫藥大學的齊教授告訴記者,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在藥典裡沒有一種藥物是能夠解酒的。所謂的解酒藥“解酒”其實是假象,頂多是緩解酒後腹脹、惡心、嘔吐、泛酸的感覺,更多時候是心理安慰作用。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科的余教授告訴記者,酒精(乙醇)進入體內,20% 在胃中吸收,其余在小腸吸收,空腹時人體對酒精吸收最多。越是度數低的酒,身體吸收越快。進入體內的乙醇90%至98%被完全氧化,釋放出的能量被機體利用,其他則通過腎以及肺的呼吸排出體外。通常認為,人體氧化乙醇的能力是在一小時以內氧化10毫升乙醇。從這個角度來說,藥是沒法替身體“消化”酒精的。
不少肝病專家也表示,如果一次飲酒超過這個量,就會導致酒精在體內積聚,存得多了,就容易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