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其他肝病 >> 預防乙肝:扎耳洞前請謹慎選擇

預防乙肝:扎耳洞前請謹慎選擇

  扎耳洞前請謹慎選擇

  據介紹,乙肝病毒主要經血和血制品、母嬰、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及性接觸傳播。圍生(產)期傳播是母嬰傳播的主要方式,多為在分娩時接觸乙肝病毒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

  經皮膚黏膜傳播主要發生於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診療操作和手術,以及靜脈內濫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紋身、扎耳環孔、醫務人員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也可傳播。與乙肝病毒陽性者性接觸,特別是有多個性伴侶者,其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險性明顯增高。

  因此醫生提醒,作為一般人群,男性如果要去紋身,女性如果要扎耳洞或修足,一定要謹慎選擇衛生條件好的場所。作為服務行業,理發、刮臉、修腳、穿刺和紋身等用具應做到嚴格消毒。一般人群不共用剃須刀和牙具等用品。若伴侶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另一伴應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性交時應用安全套。

  帶傷接觸後應接種

  那麼,破損的皮膚和黏膜意外接觸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體液後,或者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體液意外進入身體後,該怎麼處理?

  醫生介紹,這在醫學上成為意外暴露HBV(乙肝病毒)後預防。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處理:首先,進行血清學檢測。應立即檢測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s(乙肝表面抗體)、ALT(谷丙轉氨酶)等,並在3和6個月內復查。

  其次,進行主動和被動免疫。如已接種過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如未接種過乙肝疫苗,或雖接種過乙肝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詳,應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乙肝疫苗,於1和6個月後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肝疫苗。

  規范治療很重要

  專家介紹,有乙肝或HBsAg(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史超過6個月,現HBsAg和(或)HBV DNA仍為陽性者,可診斷為慢性HBV感染。根據HBV感染者的血清學、病毒學、生化學試驗及其他臨床和輔助檢查結果,可將慢性HBV感染分為: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攜帶者、隱匿性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調節、抗炎保肝、抗纖維化和對症治療,其中抗病毒治療是關鍵,因此,只要條件允許,就應進行規范的抗病毒治療。

  規范的治療很重要。醫生說,有的人私自使用民間藥方或盲目服藥,結果導致病毒變異、藥物性肝損害、病毒耐藥等,花了錢不說,還增加治療難度。

  因此,肝炎患者一定要選擇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規范治療。規范的治療可以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或消除HBV,減輕肝細胞炎症壞死及肝纖維化,延緩和阻止疾病進展,減少和防止肝髒失代償、肝硬化及並發症的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

  乙肝病毒治療的過程至少要兩年以上時間,在開始治療時,最好選用抗病毒能力強和耐藥發生率低的藥物。

  治療結束後還應復檢

  專家提醒,如果近期出現不明原因的明顯乏力和消化道症狀持續一周以上,可以去醫院檢查。如果確診為乙肝病毒感染,請一定進行規范治療。

  同時,根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乙肝患者應注意,治療結束後,不論有無治療應答,停藥後半年內至少每2個月檢測1次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血清膽紅素(必要時)、HBV血清學標志和HBV DNA,以後每3-6個月檢測1次。

  對於持續ALT(谷丙轉氨酶)正常且HBV DNA陰性者,建議每6個月進行HBV DNA、ALT(谷丙轉氨酶)、AFP(甲胎蛋白)和B超檢查。對於ALT正常但HBV DNA陽性者,建議每3個月檢測1次HBV DNA和ALT,每6個月進行AFP和B超檢查。

  對於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特別是HCC(肝細胞癌)高危患者(>40歲,男性、嗜酒、肝功能不全或已有AFP增高),應每3-6個月檢測AFP和腹部B超,以早期發現HCC。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