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乙肝常識 >> 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

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

    大家是不是都聽說過乙肝病毒?是不是覺得很可怕,覺得一旦接觸乙肝病毒患者就會被傳染?其實不然,很多科學的知識會告訴我們最准確的答案。我搜尋了一些關於乙肝病毒傳染途徑的資料,通過對以下知識的的閱讀,我希望大家對乙肝病毒患者有一個重新認識。

  乙型病毒性肝炎( 簡稱乙型肝炎)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的肝髒炎性損害,

  是我國當前流行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傳染病。因此了解其傳染途徑尤為重要。

  (1).血液或血制品

  其中醫源性感染占首位。注射器的針頭、手術器械,尤其是輸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體內。所以主要途徑是"病從血入"。

  (2).母嬰圍產期傳播

  母嬰傳播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母親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後,尤其hbeag(+)和hbv-dna(+)時嬰兒受染十分常見。

  ①. 宮內感染

  以往認為乙肝病毒很少通過胎盤。有關胎盤在hbv宮內感染中的作用報道不多,且結論不一。但近幾年較多資料證明宮內感染率較高,通過胎盤引起的宮內感染約 5% ~ 10%。胎盤生理是胎兒與母體間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器官, 是胚胎與母體組織的結合體。由羊膜、葉狀絨毛膜和底蛻膜構成。胎兒血液每分鐘500ml流量經胎盤。胎兒血液是經臍動脈直至絨毛毛細血管。經與絨毛間隙中的母血進行物質交換,兩者並不直接相通,而是隔著絨毛毛細血管壁、絨毛間質及絨毛表面的細胞層。靠的是滲透、擴散和細胞選擇力,再經臍靜脈返回胎兒體內,母血則經底蛻膜螺旋小動脈開口通向絨毛間隙內,再經開口的螺旋小動脈返回孕婦體內。胎盤內進行物質交換的部分主要在血管合體膜(vsm ), 由5部分組成: 1)合體滋養細胞; 2)合體滋養細胞基底膜; 3) 絨毛間質; 4)毛細血管內皮細胞; 5)毛細血管基底膜。目前普遍認為hbv宮內感染是通過胎盤,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大多數認為hbv宮內感染主要是由於hbv使胎盤屏障受損或通透性改變所致。[2]

  ②. 羊水、血、陰道分泌物而引起感染(產時感染)

  目前認為,hbsag陽性的產婦分娩時,胎兒可能通過產道吞進羊水、血、陰道分泌物而引起感染, 即使胎兒,出生時血清學檢測陽性,但2~ 4個月以後有60%發展為hbsag陽性,符合乙型肝炎的潛伏期。[3]

  ③. 母乳喂養感染(分娩後感染)

  關於乙肝血清指標陽性的孕婦能否哺乳, 國內外爭議較大。文獻報道, 乙肝血清hbsag陽性者,母乳有 56. 14% ~ 71. 00%hbsag陽性。血清中三陽和hbeag陽性、抗- hbc陽性者初乳中hbv- d a 陽性率 100%,提示不宜喂母乳。但若初乳中單純抗-hbs或(和)抗-hbe陽性者,其排毒率為0,可以哺乳。雖純母乳喂養是被視為世界性解決兒童健  康問題的主要途徑,應大力提倡。但已證實通過母乳可傳播  給嬰兒時,對於hbv復制活躍的母親應及時阻斷這種傳播途徑,應終止母乳喂養。

  ④. 生殖遺傳傳遞

  已有報道在父親hbv 陽性而母親hbv 陰性的引產胎兒發現hbv感染, 也有報道在父親hbv 陽性而母親hbv陰性的活產嬰兒出生時即檢出hbv感染標志。這種遺傳傳遞在hbv 的傳播中的地位及遺傳傳遞小兒將來的轉歸都是未知的問題。如果遺傳傳遞確實存在,無疑為全面控制hbv感染增加了新的困難。[4]

  (3).性接觸亦可可能傳播乙肝

  近年國外報道對性濫交、同性戀和異性戀的觀察肯定: 乙型肝炎的性 傳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徑, 這種傳播也包括家庭夫妻間的傳播。

  (4).生活密切接觸傳播:

  與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攜帶者長期密切接觸, 唾液、尿液、血 液、膽汁及乳汁, 均可污染器具、物品, 經破損皮膚、黏膜而傳播乙型肝炎。

    相信大家對以上資料的讀取,會對乙肝病毒患者有一個准確的認識,不再盲目的害怕和躲避乙肝病毒患者了。任何疾病的防范都建立在一個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這樣才不會錯誤的與患者交往。希望大家以後不再對乙肝病毒患者有另類的認識了。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