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脂肪肝 >> 脂肪肝常識 >> CT掃描對脂肪肝的診斷和鑒別

CT掃描對脂肪肝的診斷和鑒別

  脂肪肝系過量脂肪尤其是甘油三脂在肝細胞內過度沉積所致,又稱肝髒脂肪浸潤。它的發病與慢性肝病、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以及酗酒、肥胖、營養不良、激素治療等因素有關。

  脂肪沉積或浸潤在肝髒內的分布多種多樣,可為局灶性或彌漫性,且程度不等。鏡下見肝細胞腫大,內含大量脂肪球,周圍血管和血窦變細。CT對脂肪肝的診斷具有優越性,其准確性優於B超,除了可用它對脂肪肝進行分型外,還可觀察治療前後肝髒體積的大小和密度變化,但價格昂貴及放射性是其不足之處。對於脂肪浸潤的診斷CT雖然優於B超,但對直徑小於2-3厘米的圓型或小片狀脂肪浸潤仍難與肝癌相區別。局限性脂肪肝外形不規則,不呈圓塊狀,無占位效應及血管繞行,密度較一致,注射造影劑後外形不變,范圍不縮小。原發或轉移癌為四塊型,大時有占位效應,密度不均,中間有很低密度區,注射造影劑後范圍略縮小,境界更清楚,有時病變中還可出現致密的條狀影。

  彌漫型脂肪肝的CT診斷

  一、密度變化:肝髒密度普遍降低,嚴重病例肝CT值呈明顯負值。CT診斷脂肪肝的標准,一般參照脾髒密度。如果肝髒CT值低於脾髒即可診斷為脂肪肝。

  注:肝右葉見不規劃塊狀低密度病灶,邊緣比較清晰(密度低於脾髒)。

  二、肝內血管陰影的改變,在正常肝髒的平掃CT圖像上肝內血管呈負影。肝靜脈及門靜脈的主要分支清晰可見。在脂肪肝時,根據脂肪浸潤程度的不同,肝內血管影變得模糊不清或血管呈相對高密度影,如同增強後的CT表現。

  三、增強掃描的特征:與正常肝髒一致,但仍保持相對低密度,同樣低於增強後的脾髒。但低密度區內血管影顯示完整。

  局灶型脂肪肝的CT診斷及鑒別診斷

  局灶型脂肪肝的脂肪浸潤情況多種多樣。若發生在葉或段及亞段的均一脂肪浸潤,CT診斷容易。但如果脂肪浸潤發生在肝門附近或呈斑片狀或小結節狀時,就必須和原發性肝癌或轉移性肝癌、肝血管癌、肝膿腫等占位性病變相鑒別。這幾種特殊類型的脂肪肝的CT表現有以下特征:(1)為非球形病灶,正常與病變組織之間分界不清,呈移行性改變。例如病灶在一個層面上有4 cm~5 cm大小,而以1 cm層厚和間隔連續掃描時,僅於1~2個層面上顯示病灶。表明病灶呈片狀。(2)無占位效應,增強掃描後可見血管影進入病灶內,而無血管推移受壓和侵蝕等現象(見圖2),肝髒邊緣無膨出。(3)多數呈水樣或脂肪密度。(4)注射造影劑後,病灶區CT值升高不及正常肝組織及脾髒,形成更明顯的密度差異。(5)如作動態掃描,其時間密度曲線與正常肝組織類似。局灶型脂肪肝以右葉較左葉多見,或較嚴重。這與腸系膜上血管內含量較高的脂肪酸主要流入肝右葉有關。相反,原發性肝癌或轉移性肝癌通常呈園形或卵園形低密度區,鄰近的血管有推壓移位。在與原發性肝癌鑒別時,需注意門脈改變,兩者的判別很有幫助。後者可侵犯門脈或形成門脈內癌栓。延遲掃描更有助於和血管瘤鑒別。肝膿腫通常為邊緣強化,密度不均等改變。而局灶型脂肪肝增強前後密度始終呈均勻改變。

  注:肝右葉低密度灶稍有強化,但均勻,邊緣模糊,見門靜脈進入病灶內,無移位和侵蝕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正常肝島。所謂正常肝島是指在彌漫型脂肪肝中的正常肝組織,呈相對高密度改變。邊緣清晰,形態各異,一般小而薄。CT值在正常范圍內。常位於膽囊床附近、葉間裂附近及包膜下。根據其分布部位、病灶較薄、無占位效應,可見血管進入其內,可作出脂肪肝的診斷,尤其是動態CT顯示與鄰近脂肪肝一致的曲線等特點,更易作出診斷。並可與肝內占位性病變相鑒別。由此可見,增強掃描及動態增強掃描對特殊表現的脂肪肝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