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脂肪肝 >> 脂肪肝治療 >> 脂肪肝調治六法

脂肪肝調治六法

    脂肪肝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肝髒脂肪樣變性。近年來,由於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脂肪肝發生率有增加趨勢。酒精中毒、糖尿病、肥胖、營養失衡、藥物中毒、妊娠、遺傳或致病菌感染等均能導致脂肪肝的發生。中醫歷代文獻中無“脂肪肝”的病名,根據其病因、發病機理及臨床症狀,大致可歸屬於“脅痛”、“積聚”范疇,其病位在肝,主要累及脾與腎,與痰、熱、濕、瘀密切相關。其治療大致歸納為六法。

 一、健脾益氣

    過食肥甘厚味和長期嗜酒無度,易生濕釀濁,是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肥甘厚味易生濕邪,濕盛傷脾,脾失健運,土襄木郁,肝失條達,脾傷則無以化生氣血精微,痰濁內生,日久化瘀,痺阻血絡,浸淫肝脈,致肝失所養,痰濁沉積而為病。病位在肝,干於脾。症見身體困倦、脅肋脹滿、嘔惡少食,女子可見帶下纏綿。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或膩,脈弦滑或沉弱。治療常選黃芪、白術、雲苓、山藥、蒼術配以郁金、香附、赤芍等。

 二、補腎培元

    脂肪肝發病以中老年為多,此時腎中精氣始衰,氣血漸虛,加之勞倦過度,飲食不節,或工作節奏加快,生活無序,使各髒器功能受損,久必及腎,其藏精、主水及氣化功能失調,水不涵木,則肝失疏洩、脾失健運,水濕不能運化,積而為瘀,痺阻肝脈。症見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男子陽痿早洩,女子月經不調。舌質淡或紅,脈沉細或弦。腎陽偏虛者以右歸飲為主,腎陰偏虛者左歸飲為主。其中制首烏、枸杞子、女貞子、冬蟲夏草、杜仲、黃精為常選藥物。

 三、活血化瘀

    痰瘀同源,痰凝日久可致血瘀。現代研究證實,血脂高者往往伴有血液流變學改變。肝藏血,主疏洩,脂類的沉積表明肝之疏洩的異常。症見脅肋脹痛、肝區觸痛明顯、面色晦暗。舌質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滑或澀。常選失笑散、通竅活血湯、四物湯等加減,其中山楂、郁金、三稜、丹參、赤芍常用。若虛瘀並見,症見煩熱口干,舌紅、苔少、脈細,可加丹皮、白芍、制首烏。

 四、消痰利水

    脾腎之虛固然是濕濁脂質壅滯之源,但血中脂質異常,既是病理產物,又為致病因素。常見脅肋脹滿、嘔惡便溏、或口中臭穢、身熱不揚。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滑。常選五苓散、甘露消毒丹、溫膽湯等加減。常用雲苓、桂枝、滑石、黃芩、青陳皮、半夏、蒼術、連翹、茵陳、藿香、枳實、澤瀉、山楂等。

 五、疏肝利膽

    肝主疏洩,分泌膽汁,存於膽中,供消化脂肪之用。現代醫學研究指出,肝髒又是脂代謝(合成、分解、轉化)的場所。肝失於疏洩,濕濁內阻,氣機澀滯,日久由氣及血,脈絡瘀阻,則脂質難消。症見脅肋脹悶不舒、咽干口苦、時有太息、心情抑郁、納食不香,男子陽痿早洩、女子月經不調或乳脹帶下。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弦細或滑。常選柴胡疏肝散、逍遙散、越鞠丸加減,多選用柴胡、香附、川芎、蒼術、栀子、當歸、薄荷(後下)、郁金等藥物。

 六、清熱通腑

    脂肪肝的形成與酒食過度、嗜食肥甘厚味密切相關。症見脘腹脹滿、納食不香、嘔惡煩悶、大便不爽或秘結,部分患者還伴有嚴重的面部痤瘡或面色污穢黧黑,皆因瘀毒實邪所致。常選用防風通聖散、當歸龍荟丸、枳實導滯丸等加減。其中大黃、草決明、槐花、虎杖等為常用之藥。

    以上諸法各有側重,臨床運用時可一法為主,兼用它法,或分階段辨證用藥,不必拘於一方一法。同時,患者應調整個人生活飲食習慣,緊密配合藥物治療,才能循序漸進,達到治愈和防止復發的目的。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