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就醫指南 >> 揭開肝移植手術的神秘面紗

揭開肝移植手術的神秘面紗

  6月19日,52歲的黑龍江男子焦先生臉上洋溢著幸福和喜悅。月初他在東風總醫院接受了肝移植手術,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護下,平穩地度過術後危險期並順利出院。據記者了解,這例肝移植是十堰完成的首例DCD(“由心髒死亡的供體提供捐獻”的簡稱)肝移植手術。

  肝移植是為痼疾難除、功能衰竭的終末期肝髒找到替代品,延續人體的正常功能和代謝。近日,記者采訪了東風總醫院外科專家,一起回顧了這例手術,並為大家解讀肝移植的相關問題。

  鄂西北首例DCD肝移植手術成功進行

  52歲的焦先生來自黑龍江省,患有乙肝多年,長期在上海的一家醫院進行相應的治療。早在3年前,焦先生的肝髒情況就持續惡化,診斷為“乙型病毒性肝炎後肝硬化,終末期肝病”,大部分的肝髒已經發生病變,出現了肝髒衰竭的症狀。如果病情持續發展,將會危及生命。當地醫生說,最好的治療辦法就是進行肝移植手術。

  6月5日,我市一名男子不幸罹患腦動脈瘤出血,經積極搶救無效,病情惡化出現了腦死亡。患者家屬在市紅十字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協調下,啟動了心髒死亡後器官捐獻工作,並完成了捐獻相關手續。焦先生的生理指標幸運地與這名男子匹配,得知消息後,又了解到東風總醫院有開展肝移植准入資質,焦先生懷著希望來到東風總醫院,在組織配型成功後,准備接受手術。

  6月6日上午7點,焦先生被推入手術室。由於焦先生肝硬化已經到了晚期,腹腔髒器發生粘連,並有少量的肝腹水,最終醫生經過2個小時才將原有的病變全肝予以切除。隨後,焦先生處於無肝期,專家們又在1個小時內迅速將健康肝髒為焦先生“安裝”上,並將主要血管及膽道予以吻合,對周圍血管、組織進行修復。手術從6月6日上午7點持續到下午3點,歷時8個小時,最終手術成功並轉入重症ICU接受觀察。之後,患者平穩地度過術後危險期、感染期、排斥期,在各項生理指標逐漸恢復正常後,於6月13日轉入普通病房,並於19日康復出院。

  為終末期肝髒找到替代品

  所謂肝移植手術,是指通過外科手術的方法切除已經失去功能的病肝,然後把一個有生命活力的健康肝髒植入人體體內,以挽救瀕危患者的生命,也就是俗稱的“換肝”。

  據了解,肝移植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發端,上世紀70年代上海瑞金醫院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抗排異藥物的進步以及專用縫線等器材的發展,肝移植技術日益精細,開始大規模應用於臨床,已成為目前治療諸多終末期肝髒疾病的有效手段。

揭開肝移植手術的神秘面紗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病人需要做肝移植呢?東風總醫院大外科肝膽外科主任周文波指出,籠統地講,一切肝病用傳統內外科方法不能治愈,預計近期內患者無法避免死亡,生活質量極差,無肝移植禁忌證,均可成為接受肝移植的對象。

  具體而言,根據肝病的良惡性、主要受累的部位等,常見的肝移植對象為酒精性肝硬化、藥物及化學毒物等所致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先天性肝代謝性疾病、肝炎及肝硬化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髒腫瘤即肝癌等。

  據介紹,隨著肝移植手術的進步、麻醉水平的提高,對手術後復發性肝病綜合防治措施的不斷豐富,供體保存質量提高及應用的不斷開拓,肝移植的適應症本身也在相應地變化。相對傳統治療手段,肝移植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質量,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患者的生命。

  難度最大的器官移植手術

  肝移植是醫學界難度最大的器官移植手術,將其比喻為“毫米上的精雕細琢”毫不為過。

  肝移植之難,在於肝髒功能及結構的特殊性。“從肝髒功能角度來說,肝髒是人體負責代謝的最重要的器官,是解毒、代謝合成的‘人體化工廠’,人不能缺少肝髒。切除肝髒到再移植入新的肝髒這個階段叫無肝期,這對手術時間有嚴格的要求,只有1個小時,並且越短越好。”周文波說。

  從肝髒的結構來講,肝髒及其周圍布滿了管道結構,肝動脈、門靜脈、肝靜脈、下腔靜脈、膽管和無數小血管旁逸錯綜,就像“兩棵樹冠相對的大樹”,手術中必須對這些管道進行一一對接。

  而且肝的質地又很脆,要把它從供體取下或分割,再“移種”到受體腔內對技術要求十分精准。肝髒移植手術後的處理也非常復雜,很容易發生出血滲漏,引起膽道系統的問題,滲血可能滲到腹腔裡。同時,術後還要克服排異,風險之高,技術之難,不僅外行人無法想像,內行也視為畏途。

  肝移植有望成常規手術

  據了解,我市首例肝移植手術是東風總醫院於1994年開展的,至2006年,該院先後完成6例原位肝移植。2007年,東風總醫院作為湖北省唯一一家市級醫院獲得國家衛生部器官移植准入資質。6月初黑龍江男子換肝成功,填補了十堰市DCD肝移植工作的空白,再次刷新了鄂西北肝移植醫學史上的記錄。“目前肝移植手術過程采用標准化、團隊協作模式,在術前准備、術中操作和術後評估方面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

  盡管如此,東風總醫院專家指出,由於供體奇缺,手術中的難度、風險、並發症,手術後的治療包括抗病毒治療、惡性腫瘤的抗腫瘤治療需要大量費用等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肝移植的發展。

  “以供體為例,在我國,受體與供體的比例是150:1。也就是說,150個排隊等待供體的患者中,只能有一個人接受肝移植。雖然我們醫院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但遺憾的是,由於供體的缺乏,許多肝病患者不得不接受漫長的等待。”東風總醫院器官移植·乳腺外科副主任郭小軍如是說。

  周文波表示,隨著肝移植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在供體充足的情況下,未來肝移植手術有望與腎移植一樣,日漸成為器官移植中的常規手術。

  心髒死亡器官捐獻(DCD)是目前開展器官移植的主要渠道。專家們呼吁,希望全社會能夠共同關注、支持器官捐獻,使更多患者獲得肝移植的機會,讓寶貴的生命得以延續。東風總醫院聯合市紅十字會成立了心髒死亡器官捐獻(DCD)辦公室,了解全國器官捐獻情況,有移植需要的患者可以到該院或市紅十字會登記。

  小知識

  肝源如何進行分配?

  根據2011年衛生部出台的《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基本原則和肝髒與腎髒移植核心政策》,肝移植匹配的原則是:一是區域優先原則,首先就是移植醫院分配區域,肝髒捐獻者所在的醫院若具備肝移植資質可優先。二是年輕者優先原則。三是病情危重優先原則。四是血型匹配原則。五是器官捐獻者及其直系親屬的優先權。六是已登記自願捐獻器官者的優先權。七是等待順序優先原則。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