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泱等最近研究發現,僅以腫瘤的大小、數量等為依據來篩選患者是否適合接受肝移植手術是不夠的,其他腫瘤相關指標,如腫瘤位置、甲胎蛋白水平高低、是否有腫瘤播散灶等,對於移植術的預後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肝癌已成為我國肝移植的主要適應症之一。但肝移植手術後仍有相當數量的患者復發轉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徐泱等在本院行肝移植手術的251名肝癌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發現,腫瘤位於肝左葉或累及兩葉;腫瘤有血管侵犯,有淋巴結轉移,有腫瘤播散灶,術前患者甲胎蛋白(AFP)≥300μg/L等,都是肝癌肝移植手術的危險因素,提示預後不良,轉移復發率高。而手術前已有大血管癌栓、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預後極差,應列為明確的肝癌肝移植禁忌症。
據介紹,目前世界上幾個公認的肝癌肝移植適應症標准,均以腫瘤大小、數量等為依據來篩選患者是否適合接受移植手術。但是徐泱等研究發現,CT、B超、MRI等術前影像學檢查所得到的腫瘤大小、數量與術後切下標本的實際情況往往不符,腫瘤直徑通常有20%~50%的誤差,由於小於1厘米的腫瘤術前不易被發現,因此腫瘤數量往往會被低估。
此外,他們的研究顯示,術前有大血管癌栓或肝門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有一半左右在肝移植後半年內復發,從復發到死亡平均僅存活半年左右,且一般復發後生活質量極差。為此,應在既往標准中加入“血管侵犯”和“淋巴結轉移”這兩個反映腫瘤生物學行為的指標,從而增加手術適應症的科學性,提高肝移植的整體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