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就醫指南 >> 分析:肝硬化患者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治療的安全性

分析:肝硬化患者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治療的安全性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已經成為臨膽胰疾病重要的診斷和微創治療方法,常見並發症有出血、穿孔、胰腺炎和膽道感染等。肝硬化是膽石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肝硬化患者膽石症的發病率較高。由於肝硬化常合並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水、凝血功能障礙、肝損害及感染等多種並發症,所以通過ERCP診治肝硬化患者合並膽胰疾病時可能面對更多的困難和風險。本文回顧性比較分析ERCP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安全性。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北京佑安醫院接受ERCP治療的34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將所有患者分為無肝病組(258例)、慢性肝炎組(40例)和肝硬化組(49例)。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H分析3組患者ERCP術後ALT、AST、白蛋白(Alb)、TBil、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數、血澱粉酶的變化,χ2檢驗分析ERCP術後高澱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感染、出血和穿孔等並發症發生率和疾病診斷的分布。

分析:肝硬化患者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治療的安全性

  肝硬化組患者術前血清Alb、ALT、AST水平低於無肝病組和慢性肝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68,P=0.028;H=14.03,P=0001和H=8.00,P=0.018)。肝硬化組患者術後TBil水平高於其他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H=6.69,P=0.035)。44.9%(22/49)的肝硬化組患者術後3d的AST和TBil高於術前,在3組中的比例最高。肝硬化組患者術後1d中性粒細胞百分數為(73.9±12.7)%,與無肝病組(74.8±11.0)%相近,高於慢性肝炎組,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H=7.31,P=0.026)。雖然術後3d中性粒細胞百分數>80%的患者的比例在3組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肝硬化組患者的比例最高,為18.4%(9/258)。肝硬化組、無肝病組和慢性肝炎組ERCP術後24h高澱粉酶血症的發生率是分別是53.1%、31.8%和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8,P=0.014);3組患者ERCP術後總並發症的發生率分別為18.4%、8.1%和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6.73,P<0.0001)。

  ERCP診治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和成功率,術後需要警惕高澱粉酶血症。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