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常問醫生的話就是吃什麼藥能轉陰?
這是一個被誤導了的問題,因為並沒有什麼轉陰的藥,相反,不正確用藥有可能導致肝損傷、肝功能異常。之所以會有人這樣問,是因為不少廣告誇大宣傳,把治療帶入了轉陰的誤區。
可是很多患者會反駁,為什麼正規醫院裡也說清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呢?事實上,清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並不等於清除乙肝病毒,二者是兩碼事兒。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其實是乙肝病毒的“外衣”,病毒只有靠HBsAg才能附著並侵入肝細胞,沒有它,病毒就無法進入肝細胞內進行繁殖或復制。形象點說,就是扒了病毒的“外衣”,它就不會到處跑著去作亂了。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承辦的“戰勝乙型肝炎:HBsAg從發現到清除”——HBsAg發現5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專家指出乙肝最理想的治療終點,是實現停藥後持久的HBsAg清除。
如果HBsAg清除發生在45歲以前,患肝硬化、肝癌以及死亡的發生率大大降低,甚至接近於零風險;如果HBsAg清除發生在45歲以後,即使HBsAg清除,但仍存在肝硬化、肝癌發生的危險。
清除的方法,不論在美國、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在治療上沒有太大差異,要麼打干擾素,要麼口服抗病毒藥物。然而,難就在難在HBsAg清除是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同時還可能受耐藥、生活環境、患者身體狀況等各類影響。
當然,話說回來,如果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檢測的結果也是陽性,但他們並不是真正的病人,在目前情況下,不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抗病毒治療。
事實上,病毒攜帶者可能有輕重不等的炎症,但多數很輕微,應該進行跟蹤觀察,例如每3個月復查1次肝功能,以便及時了解有無肝損害,並得到及時治療。
在台灣,針對乙肝病毒的攜帶者有個健康筆記本計劃,患者可以在手機上下載一個相關的軟件,即可預測肝癌風險。其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肝功能指數、DNA等,患者輸入相關指標之後可換算出來3年、5年、10年的肝癌風險,提示患者要定期到醫院復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