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應”頻受關注
如今,公眾的養生保健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關注自身健康。同時,公眾在選用中藥或含有中藥的保健品時,“純天然”、“無毒副作用”等說法也已深入人心。但恰在此時,卻突然冒出許多關於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令許多人無所適從。
所謂藥物不良反應,是指某種藥物導致的軀體及心理副反應、毒性反應、變態反應等非治療所需的反應。除可預期的毒副反應外,還包含眾多無法預期的過敏或特異性反應。
解放軍302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主任、全軍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肖小河表示,是藥三分毒,無論中藥還是西藥,藥物不良反應均屬正常現象。但有些患者過分迷信偏方、單方,在沒有醫師指導的情況下濫用中藥,或不遵醫囑,長期、過量服用中藥等,便極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近年來,關於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常常見諸報端,其中,既有圈內誤解、百姓誤區等主觀因素,也有中藥成分復雜及研究不足等客觀事實。
肖小河表示,常用的中藥多為復方,其化學成分往往達到數百種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上千種,而目前對於藥物不良反應及安全性的相關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研究難度非常之大。“不良反應報道的增多,亦顯示藥物不良反應監控機制的日趨健全。”肖小河介紹,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設國家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對包括化學藥物、中藥以及生物制品等的不良事件進行監測與評價,定期發布《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報告》,使不良反應監測更為透明化,為臨床用藥及藥品安全性評價等提供重要參考。
“中藥傷肝”其中有冤
中藥不良反應的焦點是明確具有“毒性”的中藥。第二屆國醫大師金世元介紹,中醫學對於毒性中藥的運用非常謹慎,在辨證准確的基礎上,講究小量初試,中病即止。同時,凡用有毒藥物,必須經過相應炮制,以減毒增效。“特別是劇毒中藥,需經炮制後方能使用。有些患者在缺乏醫師指導時,常常忽視這一點。”
數據顯示,藥物性肝損傷中,中藥占比較高。肖小河提醒,這之中的藥物分類問題值得關注,“現在中藥品種約1.2萬種,中藥復方制劑1萬余種,在此基礎上,將中藥與某一類西藥或某一種藥產生的不良反應進行比較,有失科學性和公平性。”
同時兼任解放軍302醫院中西醫結合肝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的肖小河對於中藥肝損傷有深入研究。“肝損傷可能存在易感人群,同時與藥物質量不無關系。”以日前備受關注的何首烏為例,藥物的品質、炮制是否合規、配伍是否合理等因素對該藥是否肝損傷都有影響。
國際醫學科學組織委員會制定的“藥物性肝損傷診斷國際標准”針對用藥情況,對肝損傷分為非常可能、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及排除5級。
“在對被報道的147例有關何首烏肝損傷病例中,與何首烏相關性的評級近60%為‘可能’級別;而在302醫院收治的40例有關何首烏肝損傷病例中,與何首烏相關性的評級超過60%為‘可能’級別。對於‘何首烏致肝損傷’,尚缺少直接和確鑿的客觀證據。”肖小河說。
同時,對中藥肝損傷的判定,還存在‘非西即中’的誤區。肖小河表示,醫生在排除診斷時,應采取分層篩選、科學鑒定的方法,避免“非西即中”。
建立適當診斷標准 正確看待中藥不良反應
基於這一現狀,肖小河提議,創建具有中醫藥特點、且證據鏈完整的藥物肝毒性診斷模式是當務之急。對於疑似“藥物肝”,應根據臨床標本和實驗室檢測,從生物標志物篩查等方面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藥物肝診斷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對於患者所用藥物的鑒定、質量、炮制規范等進行判斷,然後采取診斷“金標准”——入血成分,以及藥物作用後產生的生物標志物等,對確屬中藥致肝損傷進行綜合分析。
“目前,這套標准在302醫院已采用,我們還將申請在全國推廣使用。”肖小河介紹,他帶領的團隊初步提出“中藥(何首烏)免疫應激肝損傷”假說,旨在對於中藥肝損傷機制進行深入探索。
肖小河說:“希望更多人正確認識中藥,理性看待藥物不良反應。”同時,他提議,合理引導公眾對於中藥不良反應的認識,讓百姓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