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護理 >> 肝病飲食 >> 要想肝好 先得脾胃好

要想肝好 先得脾胃好

  疏肝宜柔

  肝為剛髒,肝體宜柔,肝用宜疏。彭勃認為,慢性肝病多兼有氣郁之證,治療用藥宜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氣血調和。一要防止疏洩太過,以免有損肝體,一要避免養陰礙胃。同時彭勃還認為在一張處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藥,取藥應輕疏柔和而不傷陰,常用者有郁金、合歡花、綠萼梅、生麥芽等。其中生麥芽甘鹹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胃,藥性平和,為常用之品。疏肝湯劑若久服,藥方不宜過大,藥量不宜過多,更須注意柴胡升散之性。另外,要疏肝與柔肝並用,如與枸杞子、白芍配伍,即可協同提高療效,又可制約藥物之散性。

  健脾宜早

要想肝好 先得<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http://www.jianke.com/news/693169.html' _fcksavedurl='http://www.jianke.com/news/693169.html' target='_blank'>脾胃</a>好

  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應注重調理中州,自始至終注意顧護脾胃。這是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肝病治療應將顧護脾胃放在首位。彭勃一般選用黨參、砂仁、山藥、扁豆等益氣升陽、醒脾健中。

  彭勃認為《內經》有“厥陰不治,求之陽明”,及厥陰應“調其中氣,使之和平”之論。故慢性肝炎每當出現肝氣亢盛,木盛侮脾時,其脾氣必虛,此時必須扶脾抑木,以制過盛之肝氣。倘脾氣衰敗,縱有靈丹妙藥,亦難起沉疴。

  當心養陰

  慢性活動型肝炎重點在於滋養肝腎之陰,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肝血賴腎精供養,腎精依肝血補充,同源於水谷精微,有乙癸同源之說。如濕郁內盛,郁而化熱,病久毒熱耗損肝腎精血,致肝腎陰虛,陰虛而生內熱,以致陰虛為本,熱邪為標,則發為本虛標實證。彭勃認為,對乙型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來說,治療中保存一分陰血便有一分生機,並要防止陰虧進一步發展致動血出血。一貫煎是滋補肝陰的代表方。若從“體陰用陽”出發調補肝氣時可重用生黃芪。

  慢性肝病的治療中只有陰血得以補充,病情才能得以恢復,切忌再傷其陰,惟有陰血得復,血燥得滋,肝得柔養,肝功能的恢復才有可能獲得鞏固,而免於復發。彭勃認為“陰無驟補之法”,養陰須在辨證准確的基礎之上守方穩進,方可取得較好療效。他選用養陰之品常用山藥、大棗並以其為伍,既益氣又養陰,既生津又調營,健而不燥,補而不膩。

  注重解毒

  治療乙型肝炎一般以解毒為重點,解毒既要解熱毒,同時又要注意解濕毒,解熱毒常用白花蛇蛇草、蒲公英、板藍根、野菊花、虎杖、苦參、半枝蓮、敗醬草、魚腥草、連翹等,解濕毒用土茯苓、粳米、半邊蓮、蠶沙、萆解等。但彭勃認為對於慢性病來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使患病不久,仍有虛證,所以祛邪藥物只能暫用而不可長用,防止虛虛之戒。尤其在解毒的同時仍要注意避免傷陰,一不可過於辛燥,二不可過於苦寒。

要想肝好 先得脾胃好

  留心治痰勿忘化瘀

  臨床上一部分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頑固難治,與痰瘀膠著有密切關系。究其病機,多由於濕熱久羁,日久煉液成痰,痰濁內生,痰濁阻絡,血行不暢,以致血瘀,痰瘀互為因果,相互轉化,以致形成膠著不解的局面,故治療中單純用化痰祛濕或者單純用活血化瘀任何一種方法均不易見效,必須兼顧痰瘀兩方面。彭勃認為“治痰勿忘祛瘀,治瘀勿忘化痰”,藥用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芥子、吳茱萸、生姜、黨參、澤瀉、丹參、赤芍、桃仁、紅花、澤蘭等滌痰化瘀之品組成基本方。久病入絡,血瘀絡阻是肝病病情發展的最後階段,是一種必然的病機轉化,所以彭勃認為臨床對慢性肝病即使無明顯血瘀見症,亦應在此病機顯現之前在補肝健脾方內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而並非到上述血瘀證完全顯露才用去瘀通絡之法。軟堅化瘀藥多選用田七、鱉甲、赤芍、丹參、丹皮、穿山甲等。

  中藥治肝原理

  中藥治肝原理重在疏肝宜柔、健脾宜早。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