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護理 >> 日常保健 >> 段鐘平:重視終末肝病營養

段鐘平:重視終末肝病營養

  近年住院肝病患者中,各種原因引起的肝髒惡性腫瘤、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等終末期肝病(end stage liver disease,ESLD)占很大比例,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筆者近年到國外多個醫學中心參觀交流,深感對於慢性肝病尤其是ESLD,中外治療的最顯著不同在於心理治療與社會支持、基礎護理和基礎治療兩大方面。其中基礎護理與治療方面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營養護理與營養治療。如在西方可以見到很多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他們面色紅潤,一般情況良好,不需要反復住院;反觀我國的失代償性肝硬化患者,則經常可見到反復住院,隨著住院時間的延長,越來越消瘦,出院時體質量明顯下降,營養狀態差,這類患者很容易短期內因為各種並發症而再次住院甚至死亡。

  慢性肝病患者的營養問題在西方早已經引起重視。一項在意大利完成的研究,包括了212例住院的肝硬化患者,隨訪2年或到病死時截止,顯示有30%左右的肝硬化患者存在營養不良,並證實營養不良是影響肝硬化患者預後的一項獨立影響因素。也有國外學者報道,約65%~90%住院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即使是Child-Pugh A級的患者也有約25%如此。一項日本學者對肝癌患者進行營養干預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經動脈肝髒栓塞化療治療前後給予2周氨基酸強化營養干預,即可以提高患者血清總蛋白、白蛋白、膽固醇水平及紅細胞數量。歐洲學者非常重視肝病患者的營養問題,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先後制定了針對肝病患者的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指南,對於酒精性和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手術前後的營養支持均提出了具體建議。值得注意的是,該指南中對輕度肝性腦病(I級和Ⅱ級)並不認為應過於限制蛋白進食,這與國內醫師的習慣有些不同。該指南建議,除非有曲張靜脈出血和嚴重肝性腦病,住院患者應避免長時間低蛋白飲食。

段鐘平:重視終末肝病營養

  目前國內在肝髒營養方面的研究多見於外科領域。已有多項研究表明,接受外科手術或有外科創傷的患者,其營養狀態直接影響到術後或自身的傷口愈合及整體病情的恢復情況,營養支持直接或間接地降低了術後並發症的發生率與病死率,提高了手術成功率。在內科肝病學領域,也有一些學者已經對肝病患者的營養問題做了一些研究,如孟慶華等的研究結果顯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三大營養物質供能比例中,蛋白質和脂肪的消耗多於其攝入,負氮平衡常見。營養干預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負氮平衡明顯改善,整體預後也有明顯好轉。Fan等的研究也表明,慢性重型肝炎者靜息能量消耗低於正常預計值,處於低能量代謝狀態,存在糖類代謝障礙,只能通過加強脂肪動員供能。

  慢性肝病患者營養不良的原因有:(1)食物攝入減少:具體原因有患者食欲下降、腹水壓迫等導致胃擴張能力不足、醫源性蛋白與熱量損失(如醫生為避免肝性腦病而囑患者低蛋白飲食,患者多次住院的檢查及准備程序導致正常進食減少等);(2)營養物質吸收減少:由於排到小腸的膽鹽減少、合並有胃腸道黏膜病變、胃腸道血液淤滯、腸道蠕動能力減退、腸肝循環受損等原因,腸道吸收功能明顯削弱,營養素吸收受到嚴重影響嘲;(3)營養物質丟失增多:腹水、消化道出血、感染可導致大量蛋白丟失;(4)高代謝狀態:有研究表明34%肝硬化患者存在高代謝狀態,靜息狀態下能量消耗超過預期20%,原因是細胞因子異常驅動的代謝增高嘲;(5)合成不足:肝髒合成蛋白能力下降,導致低白蛋白血症,並影響某些激素和微量元素的生成,從多方面影響機體內環境。

  對營養狀態的評價方法包括:(1)實驗室指標:如白蛋白、轉鐵蛋白、肌酐升高指數、血液淋巴細胞計數、氮平衡測定等;(2)直接人體測量參數:如體質量指數、三頭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圍、握力、人體成分分析等;(3)主觀全面評價。而對於營養風險的篩查,推薦使用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推薦的營養風險篩查方法2002。

段鐘平:重視終末肝病營養

  在具體營養治療的手段上,除了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針對肝病患者的營養建議外,還有報道生長激素能提高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以細胞培養粉、花粉、蛋白、氨基酸為基礎的肝營養制劑能升高肝硬化大鼠的血清白蛋白並能同時促進肝髒再生與纖維化減輕。ESLD營養治療的主要困難是患者依從性不好、不能耐受甚至可能引起或加重肝性腦病的問題,除少量多餐外,晚間加餐因為每天臨睡前一次應用既方便又有效,不失為一種提高依從性的實用方法,而從新近推出的針對不同階段肝性腦病的營養干預共識中,也很容易找到相應的方法。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