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護理 >> 日常保健 >> 乙肝患者應定期檢查謹防癌變

乙肝患者應定期檢查謹防癌變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定期檢查

藥物抗病毒是治療慢性乙肝的關鍵手段,但目前任何一種藥物都有它的的副作用和耐藥性。其實,我們也不必過於擔心,雖然任何藥物都可能導致不良反應和耐藥性,但只要我們在服藥期間加強監測、加強隨訪就好,這才是用藥安全的最好保證。這主要體現在下面的幾個方面:

第一,及早發現安全隱患。定期監測可以幫助醫生及早判斷耐藥問題和其它不良反應,能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具體說來,處在病情波動期的患者每月應復查一次,復查內容包括乙肝病毒DNA、肝功能等。進入穩定期後,患者也要每三個月監測一次。此外,醫生在治療期間還會根據用藥情況及病人的具體病情增加相應的檢查。

第二,預測耐藥。乙肝病毒DNA的變化可以提示今後耐藥發生的風險。醫生借助檢測結果可以預測耐藥的風險,對於風險較大的患者,還可以加以干預。

第三,預測療效。我國目前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大部分屬於e抗原為陽性,對他們而言,最合理的治療目標就是“雙達標”,即病毒DNA和e抗原都轉為陰性。一旦實現了雙達標,再鞏固治療一年,就有望最終實現科學停藥。此後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會很低,病情反復的概率也會小得多。

所以在治療期間的各位戰友一定要勿忘定期監測,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藥的安全性及療效性。

怎樣檢查?

肝髒有無炎症,一是看有沒有全身無力,吃飯不香,不能吃油膩食物,飲酒量明顯下降等。

三是看肝髒有無逐漸縮小,脾髒有無逐漸增大,這可以由B超檢查得知。B超檢查需要動態觀察才有更大的意義,即前後幾次的肝、膽、脾B超結果相互對比才能發現問題。許多患者每次B超檢查後以為醫生看過了結果就沒用了,把報告單就扔掉了,很可惜。

第四項就是檢查肝癌標志物,即甲胎蛋白(AFP)。AFP在B超、CT、磁共振成像沒發現肝髒腫塊之前就可以明顯升高,即可以超早期發現原發性肝癌,這是醫學界目前公認超早期發現原發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一項成熟的技術。

定性檢查縣級醫院均可以做,但陽性並不意味著就是肝癌,尚需看AFP濃度有多高,這就需要進行AFP定量檢查。因此,復查時一定要檢查肝功能、B超,30歲以上的人要查AFP。而“二對半”檢查倒在其次,因為“二對半”只能反映病毒的復制狀態,而不能反映肝髒的炎症情況。有些病人沒有任何症狀,轉氨酶也不高,但B超檢查肝髒逐漸縮小,脾髒逐漸增大,也表明肝髒有活動性炎症,需要積極治療,否則易致肝硬化。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