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臨床上,一般多認為是胚芽的錯構所致,即中胚層的血管組織在胚胎發育時發生障礙和異常,從而引起血管海綿狀擴張。
觀點2:肝髒內部區域性的血循環減緩後,直接導致血管海綿狀擴張,使肝髒內部持續性的靜脈血淤滯,最後引發肝血管瘤。
觀點3:肝髒組織局部壞死引起血管擴張,或肝組織壞死後導致周圍的血管形成空泡狀,這些也有可能引起肝血管瘤。
觀點4:大量毛細血管組織受到感染後發生變形,使毛細血管發生擴張後,也會引起肝血管瘤。
觀點5:肝髒內部血管再通後導致的血管擴張,也有可能會引起肝血管瘤。
觀點6:臨床資料證實,女性患者的病因之一與女性激素關系密切,女性發病年齡早,血管瘤在妊娠期就生長越快。
除了清楚肝血管瘤的病因之外,我們還要對症狀有充分的認識。
那麼,肝血管瘤的症狀是什麼?
肝血管瘤不易被發現,大多生長緩慢。2公分以內的肝血管瘤一般不會有感覺。近年醫學檢查手段的進步和普及,在超聲波、ct、磁共振等檢查中血管瘤很容易被發現。而以往沒有症狀的肝血管瘤只有在外科手術或屍體解剖時才被發現。可見發現了肝血管瘤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當然一定要診斷准確,與其他肝內腫瘤加以鑒別。由於血管瘤有其自身的許多特點,鑒別起來並不困難,只要在正規醫院就醫,一般就可以明確診斷。
肝血管瘤過大,一般在5公分以上的,或壓迫周圍胃腸等器官時,就會出現相應的症狀,如肝區不適,食欲不振,餐後飽脹感或嗳氣、惡心、消化不良、黃痘等。如果長在肝髒表面且偏下方的較大血管瘤,則可在腹部摸到包塊,光滑無壓痛。有的血管瘤有蒂,當發生蒂扭轉時,可出現劇烈腹痛。
肝血管瘤並不像有的人想像的似氣球那樣,一碰就破。其實幾公分大的血管瘤是不會破裂出血的。但過大的或囊壁薄,尤其靠近肝表面的血管瘤,也會因外力等因素,甚至自行破裂出血,這種情況會很危險。由於血管瘤內血管和血液豐富,因此應避免肝髒穿刺檢查,以防出血的危險。
1、腹部包塊
腹部包塊有囊性感無壓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塊部位聽診時,偶可聽到傳導性血管雜音。
2、胃腸道症狀
右上腹隱痛和/或不適、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嗳氣、食後脹飽等消化不良症狀。
3、壓迫症狀
巨大的血管瘤可對周圍組織和器官產生推擠和壓迫。壓迫食管下端,可出現吞咽困難;壓迫肝外膽道,可出現阻塞性黃疸和膽囊積液;壓迫門靜脈系統,可出現脾大和腹水;壓迫肺髒可出現呼吸困難和肺不張;壓迫胃和十二指腸,可出現消化道症狀。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現上腹部劇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狀。多為生長於肋弓以下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導致破裂出血。
5、Kasabach-Merritt綜合征
血小板減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異常。其發病機制為巨大血管瘤內血液滯留,大量消耗紅細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纖維蛋白原,引起凝血機制異常,可進一步發展成DIC。
6、其他
游離在肝外生長的帶蒂血管瘤扭轉時,可發生壞死,出現腹部劇痛、發熱和虛脫。個別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動靜脈瘘形成,回心血量增多,導致心力衰竭。
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