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慢性乙肝感染率雖然很高,預後也較差,但只要掌握正確的知識,就可以減少乙肝的傳播。
預防乙肝從日常生活入手
乙肝的主要傳播方式:血液;不潔注射器或操作;母嬰傳播;性接觸傳播;生活中的密切接觸,如共用牙刷、剃須刀等。
工作、生活中的一般接觸是極難傳播乙肝病毒的,只有乙肝感染者的皮膚、黏膜破損,微量血液滲出,接觸到你破損的(口腔、胃腸道、生殖系統)皮膚、黏膜時,才有可能相互傳染。為了預防乙肝傳播,專家建議:健康者可接種重組乙肝疫苗,每支5微克,間隔6個月接種1次,共3次;就餐時盡量使用公筷,餐具定期消毒,不與乙肝患者共用牙刷、剃須刀等;避免在一方生殖系統黏膜損傷期間進行房事;盡量不要輸注血液及其制品,減少注射治療的次數;不要在未經衛生防疫部門認證的非法小診所、個體游醫處就醫;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越早越好),出生後1個月,出生後6個月注射乙肝疫苗各1次,約有90%以上的新生兒可以成功阻斷垂直傳播。
乙肝患者要學會看驗單
乙肝患者學會看肝功能、乙肝病毒標志物(乙肝兩對半)和hbvdna等基本的檢驗單是必要的。轉氨酶(alt、ast)是評估急慢性肝損傷、炎症反應的重要指標之一。表面抗原(hb-sag)是確定有無乙肝感染的重要標志。表面抗體(抗hbs)是能夠中和乙肝病毒的保護性抗體,也是人體具有對乙肝免疫力的重要標志。注射乙肝疫苗後,絕大多數接種者會出現抗hbs,起到預防乙肝的作用。e抗原(hbeag)陽性表示病毒復制,具有傳染性,往往伴有hbvdna陽性。e抗體(抗hbe)陽性,往往伴隨hbeag轉陰,表示體內乙肝病毒復制、傳染性減弱。核心抗體(抗hbc)為人體感染hbv後最早出現的抗體,可分為igm型和igg型;前者表示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活動期,後者多發生於肝炎恢復期或慢性感染。化驗結果如是“大三陽”,則表示體內病毒仍在高水平復制;而“小三陽”則表示體內病毒已被控制,但此結果還要結合hbvdna檢測結果一起看才更為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