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乙肝常識 >> 乙肝病毒病原學知識

乙肝病毒病原學知識

  乙型肝炎病毒(HBV) 是一種DNA病毒,屬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徑42nm的球形顆粒。又名Dane顆粒,有外殼和核心兩部分。外殼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徑27nm,含有部分雙鏈,部分單鏈的環狀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HBVDNA的基因組約含3200個硷基對。長鏈的長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處為DAN聚合酶;短鏈的長度不定。當HVB復制時,內源性DNA聚合酶修補短鏈,使之成為完整的雙鏈結構,然後進行轉錄。HBV DNA的長鏈有4個開放性讀框(ORF),即S區、C區、P區和X區。S區包括前S1前S2和S區基因,編碼前S1、前S2和S三種外殼蛋白;C區以包括前C區,C區基因編碼HBcAg蛋白,前C區編碼一個信號肽,在組裝和分泌病毒顆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編碼DNA聚合酶;X基因的產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鏈不含開放讀框,因此不能編碼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顯微鏡的觀察下可查見3種顆粒:①直徑22nm的小球形顆粒;②管狀顆粒,長約100~700nm,寬約22nm;③直徑為42nm的大球形顆粒。小球形顆粒。小球形顆粒及管狀顆粒均為過剩的病毒外殼,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顆粒即病毒顆粒,有實心與空心兩種,空心顆粒缺乏核酸。

    HBV在體外抵抗力很強,紫外線照射,加熱60℃4小時及一般濃度的化學消毒劑(如苯酚,硫柳汞等)均不能使之滅活,在干燥或冰凍環境下能生存數月到數年,加熱60℃持續10小時,煮沸(100℃)20分鐘,高壓蒸汽122℃10分鐘或過氧乙酸(0.5%)7.5分鐘以上則可以滅活。

    黑猩猩及恆河猴是對HBV易感的實驗動物。HBV的組織培養尚未成功。

    HBV的抗原復雜,其外殼中有表面抗原,核心成分中有核心抗原和e抗原,感染後可引起機體的免疫反應,產生相應的抗體。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體(抗—HBs)HBsAg存在於病毒顆粒的外殼以及小球形顆粒和管狀顆粒。於感染後2-12周,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內測到,一般持續4~12周,至恢復期消失,但感染持續者可長期存在。HBsAg無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抗-HBs。在HBsAg自血中消失後不久或數星期或數月,可自血中測到抗—HBs,抗HBs出現後其滴度逐漸上升,並可持續存在多年。抗-HBs對同型感染具有保護作用。近期感染者所產生的抗-HBs屬IgM,而長期存在血中的為抗-HBsIgG。

    HBsAg有“a”、“b”、“y”、“r”、“w”等多種抗原決定簇,其中“a”是共同的抗原決定簇,“d”、“y”和“r”、“w”為主要的亞型決定簇。HBsAg有8種亞型和2種混合亞型,以adr,adw,ayr,及ayw為主的4種亞型。各亞型的地理分布不同,adr亞型主要分布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adw亞型主要見於北歐,美洲及澳洲,ayw亞型主要在非洲,中東和印度,ayr亞型罕見。在我國的主要是adr亞型,但廣西的東北部則主要為adw亞型,西藏,新疆及內蒙則有ayw亞型為主。亞型的測定對流行病學調查,預防研究有一定意義。

    乙型肝炎前S抗原及前S抗體

    前S1及前S2蛋白具有與HBsAg不同的抗原性。完整的HBV顆粒含有S蛋白及前S2蛋白,而缺陷病毒顆粒則無前S2蛋白。血清中出現前S1、前S2抗原是HBV活動性復制的標志。前S2蛋白具有較S蛋白更強的免疫原性,含有前S2蛋白的HBsAg誘生的抗-HBs,其滴度明顯高於不含前S2蛋白的HBsAg所誘生者。前S2蛋白具有聚合人血清蛋白白受體(PHSAR)的功能,能使HBV與聚合人血清蛋白結合,以致免疫系統不易識別,且可通過肝細胞膜上的PHSA-R而吸附於肝細胞膜上,從而侵入肝細胞。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體(抗-HBc)

    HBcAg主要存在於受染的肝細胞核內,復制後被釋至胞漿中,由胞漿中形成的HBsAg包裹,裝配成完整的病毒顆粒後釋放入血。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離的HBcAg。血中的Dane顆粒經去垢劑處理後可以查到其核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抗-HBc,在HBsAg出現後2-5周,臨床症狀未出現肖,即可由血內測到。早期出現者主要是抗-HBcIgM,以19S五聚體IgM抗-HBc為主,其滴度迅速上升並保持高滴度,至HBsAg消失後,抗-HBcIgM滴度即迅速降低。抗-HBcIgM一般在血內維持6-8個月,是近期感染的重要標志;但在慢性活動型肝炎患者血中亦可測到,主要是7-8S單體IgM抗-HBc。抗-HBcIgG出現較遲,但可長期存在。抗-HBc對HBV感染無保護作用。血清中抗-HBcIgM陽性表明體內有HBV復制,且有肝細胞損害;若抗-HbcIgG陽性且滴度高,伴以抗-HBs陽性,則為乙型肝炎恢復期;若抗-HBcIgG呈低滴度,抗-HBcIgM陰性,而抗-HBs陽性,則是既往感染的標志。

    HBVDNA聚合酶 存在於Dane顆粒核心內,是一種依賴於DNA的DNA聚合酶,其功能與修補及延伸雙鏈DNA的短鏈有關。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常伴有HBV增殖。在急性乙肝的潛伏期內,血清ALT升高之前,血清DNA聚合酶活力即已升高,因此,DNA聚合酶活力測定具有早期診斷意義。急性肝炎患者在發病1個月後若HBVDNA聚合酶活力仍持續升高,是肝炎轉為慢性的征兆。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體-(HBe)

    HBeAg是以隱蔽形式存在HBV核心中的一種可溶性蛋白,其編碼基因相互重疊,是HBcAg的亞成分。在感染HBV後,HBeAg可與HBsAg同時或稍後出現於血中,其消失則稍早於HBsAg。HBsAg僅存在於HBsAg陽性者的血液中,通常伴有肝內HBVDNA的復制,血中存在較多Dane顆粒和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因此,HBeAg陽性是病毒活動性復制的重要指標,傳染性高。急性肝炎患者若HBeAg持續陽性10周以上,則易於轉為持續感染。

    抗-Hbe在HBeAg消失後很短時間內即在血中出現,其出現表示病毒復制已減少,傳染降低。但抗-Hbe陽性者的血清中仍可查到少數Dane顆粒,且在患者肝細胞核內可檢出整合的HBVDNA片斷。抗–Hbe在臨床恢復後尚可持續存在1-2年。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