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治療上有著自已獨特的優勢,但要辯施治,不可亂用偏方、祖傳秘方,以免延誤病情,不治病反而致病。
當心吃出來的甲肝戊肝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門診部於靈惠主任醫師已從事中醫肝病治療及病理研究多年,最近她針對肝病中醫藥治療中普遍存在的盲目用藥及機械用藥問題提出,中醫治療肝病必須遵循三條原則,即治肝必須先治膽、肝病雖多屬虛症但不宜熟補、治療用藥切忌量大種類多。
於靈惠針對當前中醫治療肝病混亂無序的現狀指出,肝病病理十分復雜,如乙肝就存在病毒基因易突變和變異,不僅是肝髒而且腎、血管內皮、淋巴細胞、心肌、睾丸、胰腺等全身都可受到損害,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脂肪肝等特點。因此,對肝病的中醫治療應以病理變化為依據調整用藥,不能僅憑中醫理論和個人固有的經驗。
於靈惠提出,首先,治療肝病應遵循中醫“治肝先治膽”的原則。因為無論是從中醫理論還是西醫病理學來看,肝與膽都有密切的關系。肝病病人如不先調整膽的功能,治療肝病就難見效果。她認為當病人轉氨酶增高時,要注意b超檢查病人有無膽囊壁增厚等炎症表現,並及時進行藥物治療。肝病病人往往患病多年,基本都是虛症,而且表現為肝、腎、脾俱虛,但其雖虛,卻又由於免疫功能紊亂等屬於中醫的“虛不受補”范疇,如此時盲目使用人參、西洋參等補益藥以及蜂王漿、甲魚、鹿茸等補品,反而會進一步加重肝髒炎症,使轉氨酶增高。另外,肝炎病人已存在肝細胞彌漫性病變,如此時用藥量過多、過大,擔負毒分解和解毒作用的肝髒則會因肝細胞負擔的加重而受到更大損害,故肝病用藥一般應以十味藥左右為宜。
於靈惠認為,由於肝病具有不單純嗜肝性等特點,用藥上不能是“單打”,她個人多年的經驗是根據乙肝病因、發病機理及並發症,分四個原則,君、臣、佐、使組方同步進行。
清濕熱疫毒:此類藥為君藥,可選直接對抗病毒的藥物,如虎仗、貫眾、敗醬草、山豆根等;扶正祛邪:此類藥為臣藥,具有免疫刺激劑的作用,可提高t細胞功能,如蟲草、靈芝、香菇、茯苓等;活血化淤:此類藥為佐藥,目的是提高紅細胞c3b受體免疫功能,清除免疫復含物,抗纖維化,如丹參、丹皮、桃仁、紅花、三七等;舒肝利膽:此類藥為使藥,選用保肝及促肝細胞再生的藥物,如龍膽草、蒲公英、黃岑、旱蓮草、大青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