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乙型肝炎病毒(HBV),大多數人都不會感到陌生。有關數據表明,我國現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約9300萬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2000萬例。
眾所周知,春季是不少疾病的高發時段,乙型肝炎也不例外。這種病傳染性較強,一旦患上短期內難以治愈,如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發生。因此,在春季氣溫逐漸升高之際,了解乙肝,學會防范乙肝就顯得尤其重要。就此話題,記者專門走訪了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主任醫師陳竹,請他為大家介紹一些關於乙肝防治的相關知識。
三大傳播途徑要當心
春季一直都是乙肝的高發時段,春天溫暖的氣候不僅容易使乙肝患者發病,同時乙肝的傳播率相對也會升高不少。陳竹認為,在這個時段裡,充分了解乙肝的傳播途徑,是做到有效防范的第一步。
據他介紹,HBV是血源傳播性疾病,主要經血液、母嬰及性接觸傳播,不安全注射、文身、扎耳環孔、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也可能傳播病毒。需要說明的是,在正常的獻血過程中,由於會對獻血員乙肝表面抗原(HBsAg)實施嚴格的篩查,所以現在經輸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較少發生。同樣,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圍產期,多為在分娩時接觸HBV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隨著乙型肝炎疫苗聯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應用,母嬰傳播已大為減少。
“大家需要理解的是,HBV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因此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和乙肝患者接觸,如同一辦公室工作、握手、擁抱、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染HBV。”陳竹說,此外流行病學和實驗研究也未發現HBV能經吸血昆蟲(蚊、臭蟲等)傳播。
個人用品最好別“共享”
那麼,應當如何預防乙肝侵襲?陳竹認為健康的生活習慣是最基本的前提,“從生活細節之處做起,切斷傳播途徑,是防止乙肝的有效防范。”
他認為,首先市民應該有較高的個人衛生意識,做到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須刀和牙具等用品,同時保持室內環境通風整潔,杜絕不潔飲食等。此外,相關部門也要大力推廣安全注射(包括針灸的針具),並嚴格遵循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標准預防原則,服務行業所用的理發、刮臉、修腳、穿刺和文身等器具也應嚴格消毒。對HBsAg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並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盡量減少新生兒暴露於母血的機會。
“當然,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陳竹說,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其次為嬰幼兒,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其全程需接種3針,按照0、1、6個月程序,即接種第1針疫苗後,間隔1個月及6個月注射第2及第3針疫苗,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越早越好。接種部位新生兒為臀前部外側肌肉內,兒童和成人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內注射。
值得一提的是,對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後24小時內盡早(最好在出生後12小時)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在1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新生兒在出生12小時內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後,可接受HBsAg陽性母親的哺乳。
“如果已經被診斷出患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應按規定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並建議對患者的家庭成員進行乙肝兩對半檢測,並對其中的易感者(乙肝表面抗體陰性者)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陳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