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就醫指南 >> 中醫治肝理論 教你這樣治乙肝

中醫治肝理論 教你這樣治乙肝

  中醫治療肝病的理論是什麼

  一、能改善臨床症狀。

  中醫古代關於肝病的記載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中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有“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 記述;到了晉代,葛洪所著的《肘後方》首次提出“時行發黃”,清代沈金鳌在《沈氏尊方》一書中提出“天行疫以致發黃者”俗稱瘟黃,東漢張仲景在他所著的《傷寒論》一書中指出“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湯”主之。

  直到今天茵陳湯仍是治療肝病的有效良方。古代中醫早就對本病的傳染性有了深刻認識。肝炎主要的臨床表現分別與中醫“黃疸”“濕阻”“積聚”“臌脹”及“虛損”等病證一一對應。

  二、抗病毒保肝、退黃轉陰。

  肝炎病人往往轉氨酶升高,轉氨酶升高就是肝有損傷,轉氨酶升高中醫認為是濕熱、內熱造成的,還有濕熱毒血引起來的,時間一長病人認為病毒能夠入血。

  這種情況下中醫中藥采用清熱解毒或者涼血、活血、舒肝健脾的治療方法,改善肝功能,消除或者減輕肝細胞炎症壞死以及肝組織病理損傷的修復等等都是非常有效的。

  改善了抗病毒保肝、退黃疸,對於肝髒的整體炎症有一個抑制或者是減輕的作用,那麼進一步防止肝纖維化、肝硬化,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預後良好。

  中醫中藥通過辯證和辯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我們在整體的濕熱肝瘀氣滯性、肝腎陰虛性、瘀血阻絡型,根據不同的症狀選用不同的方劑。

中醫治肝理論 教你這樣治乙肝

  還有一個辯病的思路在裡面,你是肝炎或者轉氨酶高,或者出現了黃疸,在辯證的基礎上加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能夠降酶的能夠退黃疸的藥物,比如常用的五味子、垂盆草、龍膽草、黃芪、蒲公英等等以及一些稀有藥物。

  抗病毒保肝中藥有它的特色,臨床上常用的抗病毒保肝藥絕大多數都是中草藥或者是中藥的提取物。

  治乙肝從濕、郁、虛著手

  1、祛濕

  中醫認為,乙肝病毒屬於一種“濕熱疫毒”的邪氣。濕性黏膩,纏綿難去,因而容易造成病程延長,形成慢性病。所以說濕邪不去,肝炎是無法痊愈的。但不是每個肝炎病人都要用溪黃草、茵陳蒿祛濕的。

  比如口干、口苦,喜歡喝冷水,吃了煎炸的東西容易上火,小便比較黃,舌苔黃、厚、膩的患者,在治療方面一般選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再酌情加減藥物治療。中成藥方面,可選用龍膽瀉肝丸、溪黃草沖劑、雙虎清肝顆粒、乙肝清熱解毒顆粒等。

  如果患者舌苔雖然厚膩但不黃,也有口干口苦,但卻不喜歡喝水,同時有明顯的身體困重感,每天都覺得很累,好像背著很重的東西。這類患者可選用胃苓湯、藿樸夏苓湯等。中成藥方面,可用利濕散、健脾祛濕沖劑等。

  二、解郁

  郁就是肝氣郁結,也就是平時所講的不開心。中醫認為:“肝主疏洩,為風木之髒,其性剛暴,喜條達而惡抑郁。”所以,肝炎病毒侵犯肝髒,首先會抑制肝氣的疏洩。此類患者,飲食調理的作用不大,關鍵還是要解決如何客觀看待乙肝治療的問題。

  三、補益脾胃

  一般說來,虛證多見於久病、得不到很好治療的患者;也有一部分是先天不足引起的。中醫認為,肝屬木,脾屬土,肝病會損傷脾胃功能,而脾胃功能不好,營養吸收不良,反過來自然就會影響肝髒。而脾胃虛弱的患者常表現為沒有胃口、精神疲倦。他們跟濕濁患者的臨床表現有點相似,但脾虛患者的主要感覺是虛弱,沒有困重。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這類患者的舌苔一般都不厚膩。治療方面,四君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是比較好的選擇。中成藥方面,香砂六君子丸、補中益氣丸也是不錯的。平時用黨參、黃芪、白術、大棗等藥物煲湯或煮粥,也可以起到飲食調理的作用。

  精彩推薦   傳播傳染| 有乙肝抗體為什麼還會被傳染     肝病飲食| 解答:吃什麼食物對肝功能好     就醫指南|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等於患了肝炎嗎?     其他肝病| 感染肝吸蟲病的原因     肝病症狀| 乙肝發生脾髒腫大是怎麼回事?   查看更多肝病資訊精彩內容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