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就醫指南 >> 防患未然:有些肝病是吃出來的

防患未然:有些肝病是吃出來的

  肝炎,是傳播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傳染疾病之一,不少人常常會“談肝炎色變”。今年7月28日,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第五個“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題是“預防肝炎,立刻行動”,肝炎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肝炎究竟有哪些傳播途徑?是否像人們說的那樣可怕?聽聽肝病專家的看法。

  病從口入,不良生活習慣導致肝炎上門

  家住人民公園附近的趙女士酷愛吃海鮮,每隔兩天就會吃一次。到了夏天,凌晨燒烤攤位上也總能看到她的身影。幾個月前,趙女士的同事提醒她,她的兩只眼睛泛黃。她以為是熬夜所致,便沒太當回事。但是才過了兩天,趙女士發現自己全身都發黃了,而且皮膚還有瘙癢症狀。

  趙女士趕緊來到市人民醫院接受檢查,被確診為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感染,並伴有肝功能受損。所幸,經過半個月的治療,趙女士的肝功能基本恢復了,但在飲食和休息上仍需十分注意。“現在有許多年輕人會在外面的小飯店、小攤就餐。夏季到來,很多人喜歡吃外面的海鮮和燒烤,卻往往忽略了飲食衛生問題,這也成為染上肝炎的原因之一。”市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十堰市肝病學會主任委員譚華炳說。“甲型、戊型肝炎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消化道傳播。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主要經血和血制品、母嬰、性接觸傳播。”譚華炳介紹,在血液傳播裡,修足、文身、扎耳洞、醫務人員工作中的意外受傷、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也可傳播肝炎,此外擁有多名性伴侶也是肝炎傳播的渠道。

  及時防治,病毒性肝炎應早發現、早診治

  我們常說的肝炎是肝髒炎症的統稱。它是指由多種致病因素如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藥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髒細胞受到破壞,肝髒的功能受到損害,引起身體一系列不適症狀,以及肝功能指標的異常。

防患未然:有些肝病是吃出來的

  譚華炳介紹,肝炎多數是指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目前肝功能異常人群中,病毒性肝炎占60%左右,其他類型的肝炎占40%左右。病毒性肝炎具有傳染性,已經成為我國的第一大傳染病,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傳染性肝炎。“目前甲型、乙型、戊型肝炎已經有疫苗預防,丙型肝炎病毒由於和艾滋病病毒一樣具有高度變異性,目前沒有疫苗。”譚華炳說,“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可以完全治愈,丙型肝炎90%的患者通過規范治療,可以治愈。乙型肝炎曾經被認為難以治愈,使人們談‘談乙肝色變’,實際上需要市民用科學的眼光去面對。中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只有近四分之一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患了慢性乙型肝炎,近75%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終生與乙肝病毒和平相處。一般只要經過正規的治療,就能達到緩解或預防的效果。”

  防患未然,呵護肝髒需注意日常生活細節

  肝髒默默地擔負著人體的解毒、代謝等工作,作為我們每個人的“小心肝”,我們更應該好好愛護肝髒,遠離肝炎。

  肝髒常常被稱為“沉默殺手”,除了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外,還源於許多市民對護肝知識並不了解。長久不治或者不當治療,導致疾病加重,將會引發嚴重的肝病。還有一些市民多年不體檢,不知道自己患有肝炎,一旦突發腹脹、腳腫、嘔血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發現已經是肝硬化了,很有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譚華炳建議,在飲食方面,減少外出就餐,不喝生水,生吃蔬菜水果要洗淨,肉類、貝殼類海產品應煮熟燒透,不吃半生不熟的羊肉串等燒烤食品,不在不衛生的攤點吃飯;聚餐時提倡用公筷、公匙,最好實行分餐制;加工涼、熱菜的工具、容器要分開,及時消毒處理;飯前便後洗手,食具、茶具和生活用具要經常消毒,是預防的關鍵。其次,消滅可傳播甲型、戊型肝炎的媒介昆蟲,如蒼蠅與蟑螂。第三,減輕肝髒負擔,戒煙、戒酒、清淡飲食,生活規律,合理運動,不亂用藥。肝髒的功能多,只有生活規律,按時睡眠、午休,才能讓它得到休息,保證其行使功能,增強抗病能力。當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肝區疼痛等症狀,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當然,最有效的預防措施還是注射疫苗,此外,每年進行抽血化驗,也是及早發現肝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