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以減輕或消除臨床症狀,恢復肝細胞功能為總目標。對乙型、丙型肝炎應力促其標志物轉陰,預防肝纖維化及癌變;其中重型肝炎的治療還重在降低死亡率,提高存活率。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中醫治療的要點,應早期確定診斷,在治療中密切動態觀察黃疽型肝炎的發展趨勢,警惕重型肝炎早期征兆出現,隨時作好中西醫綜合治療的准備。其觀察的重點是:①消化道乏力、嘔惡、腹脹等症狀的增減;②黃疸的深淺及其加深的速度;③有無早期出現的神經精神症狀;④血清生化指標、肝功能變化的情況;⑤凝血酶原活動度。若黃疽型肝炎病人的黃疸迅速加深或血清膽紅素達120umol/L以上者,應配合相應的西醫治療和必要的檢測。對黃疸型肝炎病人消化道症狀特別突出,極度乏力,頑固腹脹,出現神經精神症狀,是重肝征兆,應及時作相應的西醫化驗檢測和治療。
中醫治療病毒性肝炎的大法是謹守病機,祛邪扶正。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以祛邪為主,即以清熱、利濕、解毒、疏肝、涼血、活血法為治。重度黃疸者,予以清熱解毒利濕藥物為主,適當加入涼血活血藥物,以利黃疸消退。還應注意通利大小便,以排毒於外。在急性肝炎恢復期,予以適當扶正、健脾、活血,慢性肝炎根據證候選用清熱、解毒、利濕、疏肝、行氣、通利、化痰、涼血、活血、扶正固本、滋陰、養血、柔肝、益氣、健脾、補腎、利水、通陽助陽等具體治法。施治中注意整體治療與症狀改善相結合,恢復肝功能與清除乙肝或丙肝標志物相兼顧。精心選藥,合理配伍,注意藥物氣味和劑量,苦寒不致於傷胃,用活血通絡藥劑量不宜過大、過猛,用藥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傷及肝脾。清熱可選甘寒、疏利類藥,扶正進補,注意適度二字。慢性丙肝毒邪多直人營血,故治療應側重於解毒、涼血、清熱化濕以祛邪,選藥注意不宜過分寒涼、粘滯,同時還應配以活血、化瘀、通絡、豁痰等治法。對慢性丙肝性質陰凝,多有腎虛,且中老年人多發病者,還應酌情選用疏肝理氣、扶正托毒、助陽、補益肝腎的藥物。
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中,要堅持合理用藥。避免長期盲目同時使用所謂中西醫的“保肝藥”,以減輕肝髒負擔。要避免使用紅霉素、異煙肼等損害肝髒的化學藥物,對黃藥子、雷公籐、蒼耳子、川烏、草烏等有一定毒性的中藥也應禁用、慎用。在具體處方中,一般都不宜過用苦寒藥以防傷脾,慎用大劑活血藥物以免傷正,過早進補也會礙邪滯氣,不利於病邪祛除。
重型肝炎及重度淤膽型肝炎是治療上的難點。前者多因並發消化道大出血、嚴重感染、肝腎綜合征、腦水腫而使病死率高達60-70%以上,後者長期重度淤膽導致膽汁性肝硬化、肝衰竭而致死亡。應盡早地采取中西醫兩法搶救措施。
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板藍根、貫眾、山豆根、蚤休、紫草、大黃、虎杖、土茯苓、生薏苡仁、半枝蓮等,有抗病毒作用。仙靈脾、冬蟲夏草、巴戟天、黃芪、人參、白術、當歸、枸杞子等,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牡丹皮、赤芍、生地黃、紅花、桃仁、益母草等,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垂盆草、山豆根、五味子及其制劑,有降酶作用。人參、黃芪、當歸、靈芝、冬蟲夏草等,有改善蛋白代謝、降濁、降絮的作用。桃仁、紅花、丹參、參三七、山慈姑、柴胡、鱉甲、廑蟲等,有抗纖維化的作用,都可以在辨證論治的指導下適當選用,配合主方治療。
一、一般治療
鑒於病毒性肝炎的傳染性,故對其隔離和治療都十分重要。甲型肝炎的隔離應不少於三周,病人起居及日常生活用品應該專用,隔離期滿後應對其居室、被褥、衣物、食具和書籍進行消毒處理。對乙型和丙型肝炎病人也應適當隔離,重點放在防止通過血液和體液的傳播。
各型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病情活躍階段均應強調早期臥床休息,至症狀明顯減輕、黃疸基本消退,肝功能基本恢復,方可逐步增加活動量。過早、過重的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都不宜從事。同時,要安心靜養,避免七情過激和房事干擾。慢性肝炎恢復期,肝功能已基本正常,臨床症狀減輕,不必長期臥床休息。可動靜結合,逐步增加活動量,以不感到疲乏為度,采用散步、太極拳等輕微活動,有利於慢性肝病康復,但不宜參加劇烈體育鍛煉和重體力勞動。
肝炎急性期當忌辣戒酒,飲食宜清談,多以易於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為主,不必過分強調高糖、低脂飲食,但要有一定比例的澱粉、蛋白質和脂肪,使每日熱量逐漸達到2000-2500卡,適量補充維生素、蔬菜和水果。慢性肝炎病人要注意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素的攝取。淤膽型肝炎病程較長,應給予高熱量的飲食,每日熱量可達2500-3000卡,適當補充維生素B、C、K、A、E和鈣劑等,限制膽固醇的攝人。在整個肝病病程中應禁止飲酒和吃醪糟,慎房事,少吃辛辣。要教育病人治療過程中經常保持樂觀情緒,不惱怒,少憂愁,要有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