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的最終目標不只是清除乙肝病毒DNA或逆轉肝硬化。”
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中,我們知道有幾種標志物。因此,一些治療的終點來自這種疾病的自然史:首要目標,次要目標和最終目標。首要目標是是乙肝病毒DNA檢測不到,其次是乙肝病毒e抗原陽性的患者的HBeAg血清轉換。次要目的包括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逆轉。有時我們可以發現乙肝表面抗原轉陰。然而,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我們不只是治療疾病本身,我們要把患者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治療。這意味著我們將有一個更好的最終結果。因此,最終目標包括阻止肝癌的發生、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和減輕肝性失代償。當然,我們也想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免疫系統調節劑(例如干擾素或直接抗病毒藥物——核苷(酸)類似物)都能實現主要治療終點。干擾素治療後,大約經過1年左右的時間,30%-40%的患者會出現乙肝e抗原轉陰。然而,30%-40%的乙肝e抗原陰性的患者,在停用干擾素後會復發。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約需要3-5年,有時候也不一定,比如有些患者會出現肝硬化。一些數據顯示,患者的纖維化程度減輕,甚至肝硬化出現逆轉。此外,來自日本、香港和台灣的一些數據顯示,長期應用核苷(酸)類似物可以降低肝細胞癌的發生率。
“對於影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進展的宿主基因因素,我們知之甚少。”
宿主基因因素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作用仍然是個迷。有數據顯示,有些基因與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慢性化有關。第一個報道來自日本,Chayama教授的研究組進行的試驗,報道提及了HLA-DPA1和DPB1。也有一些SNP或基因型與病毒的持續感染和清除有關。它們是從急性感染到慢性感染過度的核心。我們組的研究顯示,HLA-DPA1和DPB1基因型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轉陰有關。然而,沒有明確的數據顯示宿主基因因素與慢性肝炎進展為肝硬化有關。來自中國的研究者們應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對肝細胞癌易感基因進行定位。目前定位有兩個基因與肝細胞癌有關:KIF-1B和CRHR2。目前只有兩種基因與乙肝病毒相關性肝細胞癌有關。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的試驗來弄清這一灰色區域。
“基線和治療中病毒因素對治療應答有影響。”
病毒因素比剛才提及的宿主因素更加清楚,關於病毒因素有多個回顧性研究,其中一篇是我自己寫的。他們報道對發病因素和治療有影響的病毒因素包括血清乙肝病毒DNA、乙肝e抗原持續陽性和病毒基因型。亞洲最常見的基因型為B型和C型,基因型為B型的乙肝病毒可以導致嚴重的肝病,例如肝細胞癌。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核心啟動子突變與肝細胞癌有關,也與肝硬化的發展有關。
一些基線和治療中的病毒因素對治療效果有影響。基線病毒因素包括乙肝病毒DNA水平的升高。乙肝病毒DNA水平越高的患者,抗病毒治療的效果越差,意味著需要進行長期的治療。基因型對干擾素的治療效果也有影響。我們以前的研究顯示,基因型為C型的乙肝病毒對干擾素治療不敏感。一些荟萃分析顯示,與基因型為C型或D型的乙肝病毒相比,基因型為A型或B型的乙肝病毒對干擾素治療更敏感。
我們現在要進一步闡明治療中的病毒因素(例如乙肝表面抗原)對治療效果的預測作用。治療12周或24周後乙肝表面抗原水平的下降,對乙肝e抗原陰性或陽性的患者應用干擾素後血清轉化率或持續病毒學應答率產生影響。核苷(酸)類似物的治療,大多數數據都是關於乙肝病毒DNA的基礎水平的。只有大約10%的應用核苷酸類似物治療的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會隨著乙肝病毒DNA的快速下降而降低。這些患者可能會恢復內源性抗感染免疫活動。這些患者的預後最好,乙肝表面抗原可能會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