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肝病患者每年的3月18日是全國愛肝日,今年的愛肝日的主題是關於合理用藥的宣傳,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怎樣才能合理用藥?哪些藥物會對我們的肝髒產生危害?以及如何合理的保護肝髒
藥物性肝損傷是由各種西藥或中藥引起的肝損傷,以前也曾稱為藥物性肝病、藥物性肝炎或藥物性肝損害等。目前發現,在已上市的藥物中,有1100種以上具有潛在的肝毒性,且很多藥物的賦形劑、中草藥以及保健藥亦有導致肝損傷的可能。藥物性肝損傷既可以發生在以前沒有肝病史的健康者,也可發生在原來就有嚴重肝病的患者。
通常認為藥物性肝損傷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實際上,暴露人群的肝損傷發生率為10~20/10萬例。有報道顯示內科住院病人的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可達1%。在藥物性損傷中,肝損傷的發生率為10%~15%,僅次於藥物引起的皮膚粘膜損害和藥物熱。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也顯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藥物性肝損傷的病例數逐年增加。
一些食品確實對肝病患者有利,如西紅柿、猕猴桃、柑橘、大棗等均富含維生素C,有助肝髒解毒,可用於肝炎的輔助治療;梨營養豐富,且能幫助消化,也可作為肝病的輔助治療;而綠豆也可增強肝髒解毒功能。雞蛋、豆制品和奶制品富含蛋白質,有助於患者蛋白質的合成,有利於肝髒的修復;酸奶可以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毒素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這些食品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服用時也要注意適量,如柑橘多食容易“上火”,而且,空腹食用柑橘有可能傷胃;而大蒜適量有護肝的作用,但過量又可傷肝;苦瓜熟食可養肝,但多食則傷胃。
慢性肝病患者需要忌口,通常情況下,要嚴格忌酒;忌甘肥厚膩;忌不新鮮或有毒的食物等。但忌口並不等於不讓吃,而是要吃的有理、有節制,要根據個人的病情而個體化飲食。如肝硬化腹水患者應限制鹽的攝入;而肝性腦病的患者,應避免一次性攝入大量蛋白質;有食管胃靜脈曲張的患者應避免刺激性、粗糙的食物,進食不能過快過飽,而要以易消化的軟食為主,從而減少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
民間有“吃啥補啥”說法,許多肝病患者也喜歡食用動物肝髒來補肝,但“吃肝補肝”並不一定有道理。我們知道,肝髒是最大的解毒器官,各種毒素大多要經過肝髒來處理,動物肝髒中有可能暗藏著各種毒素;而肝髒也是重要的“化學加工廠”,可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過量食用動物肝髒,往往有害;另外,動物肝髒內銅含量較高,過多的銅在肝及腦組織內積聚,可引起相應的病變。因此,肝病患者應少吃動物肝髒,不要迷信“吃肝補肝”。
藥物性肝損傷重在預防。如嚴格掌握藥物適應證,遵照醫囑服用,不可濫用藥;盡量避免使用有肝損傷的藥物,對原有藥物過敏史及肝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藥更要謹慎,盡量精簡用藥,避免同時使用多種藥物,嚴格掌握藥物劑量,並要高度重視中草藥引起的肝損傷;以前發生過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就診時應告知醫生,以便醫生參考調整;必須使用有肝毒性的藥物時,可從小劑量開始,短期或交替使用,必要時可同時服用保肝藥,並密切監測肝功能情況;另外,要注意避免促進或誘發藥物性肝損傷的因素,如空腹服藥或服藥時飲酒等。如有不適,應及時就醫,一旦懷疑與所用藥物有關,應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藥物,防止疾病進一步加重。
首先,飲食應注意定時定量,並注意衛生。有人不吃早餐,這非常不利於膽汁的排出,而晚餐營養過剩往往導致脂肪儲存過多,也不利於睡眠。另外,每次進食要適量,避免過飽加重肝髒負擔,以八分飽最好;切忌暴飲暴食,避免損傷肝髒和胃腸功能。
其次,飲食結構要合理,葷素搭配,動植物蛋白質搭配,多食蔬菜、水果,以保證足夠的維生素、纖維素及各種營養素的補充。另外,飲食要清淡,炒菜時少放油,少食生冷、刺激性及油膩食品,並盡量不喝濃茶,戒煙戒酒。
第三,飲食以低脂肪、低糖、高蛋白飲食為主,但也要因人而異;不要過多服用保健品或補藥,最好能事先征求中醫醫生的意見。
最後,如病情較重或在肝病活動期,應減少高蛋白質飲食;肝硬化患者應注意限制食鹽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