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丙肝 >> 關於丙肝 >> 專家講堂:丙型肝炎的危害與防治

專家講堂:丙型肝炎的危害與防治


  2009年5月19日是第二界“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肝炎日的目的是提高公眾對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認知度,而主題仍是“我是第十二個嗎?” 全球大約12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包括乙肝和丙肝),這些人很可能就在你我的身邊,而並未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在肝炎日到來之際,全國各地有多個醫療機構舉行各種有關講座與義診。

  5月17日下午,廣州市中山三院的傳染科專家趙志新教授在中山三院為大家講解了有關丙型肝炎的危害與防治等相關內容,並對一些病友提出的問題做了詳細解答,受到了在座聽眾的好評。

  專家簡介:


  趙志新,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87年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獲得傳染病學碩士學位。2000年在著名肝病專家姚集魯教授指導下獲得內科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山三院)長期從事傳染病臨床、教學及臨床科研工作。現任中山大學傳染教研室副主任、中山三院感染科副主任、中山大學傳染病精品課程的主講教師、中山大學傳染病學8年制課程負責人。主要從事病毒性肝炎臨床及科研工作(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療,病毒性肝炎預後相關因素分析與研究),近年來承擔及參與7項省級科研項目,目前重點參與國家“十一五”難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療研究,發表科研論文約20多篇(其中SCI收錄3篇)。主持或參與16部醫學專著或全國規劃教材的編寫工作。2003年曾在抗擊非典中榮獲”廣東省抗非典二等功”。

  一. 丙型肝炎的危害

  1.丙型肝炎病毒

 

  丙肝病毒(HCV)被人類的認識頗具趣味性,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由於甲肝的大流行人們認識到了通過飲食傳播的甲肝,之後不久人們就認識到了通過血液傳播的另外一種可以造成肝炎的病毒,並命名為乙型肝炎。到70年代初,人們又發現一種通過血液傳播的病毒,這種病毒與甲肝病毒和乙肝病毒均不相同,當時人們就將其命名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80年代末,丙肝病毒基因被成功克隆並發明了丙肝抗體檢測方法,同時還發現了其他可以造成肝炎的病毒,也為了使肝炎病毒的命名更加規范,將“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命名為丙型肝炎病毒。直至90年代初,丙肝病毒定量檢查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