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占消化內科住院病人的很大一部分。在中國,肝硬化的主要治療手段還是藥物。但要明確的是,消化科治療肝硬化的主要目標是各種各樣的並發症,其中最主要的並發症是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腹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等。說是治療,其實叫搶救更加合適,因為對於失代償的肝硬化病人,這些並發症都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奪取患者的生命,即便度過並發症的危險期,肝硬化病人大多數壽命也不會太長,偶爾有肝硬化病人從診斷到死亡二十年以上的,我也見過幾個,但這些病人的肝硬化診斷往往存在疑問。肝硬化病人就像走在一個終點已知,坎坷不平的小路上,有些人能夠走完這不算長的路程,有些則不小心摔倒在坑坑窪窪裡就再也起不來了。內科醫生,或者說各種針對肝硬化並發症藥物和介入手段,只不過是幫助病人從坑坑窪窪裡爬出來,或者盡量避開崎岖不平的地方。能夠將終點設置到和正常人相仿,目前可能只有肝移植一種方法。
盡管如此,當一個肝硬化病人來就診時,我們仍然要給他用“治療”肝硬化的藥物。尤其是中國,所謂治療肝硬化的藥物更是五花八門。大體可以分為這麼幾類:
第一類、抗病毒藥物。因為中國人的肝硬化大多是乙型肝炎後肝硬化,所以抗病毒治療主要是針對乙型肝炎病毒。因為中國的乙型肝炎病人大多分給感染科或者肝病科治療,作為消化科醫師很少接觸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療問題。這方面也沒有多少經驗。除了干擾素以外,目前有很多核苷類似物。干擾素在中外指南上都不能用於肝硬化的病人。所以肝硬化病人使用的抗病毒藥物絕大多數是核苷類似物,比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韋、阿德福韋等等。由於這些藥物上市比較新,臨床使用還不到十年時間,最早的拉米夫定在中國批准上市是1999年,盡管國內外多數臨床試驗報告都支持他們的應用,但不要忘了這些臨床試驗都是由廠家贊助的。筆者倒是確實見到過服用拉米夫定效果顯著的,但從來沒有親自做過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並且這些藥物的耐藥問題,服用療程問題都沒有定論。最重要的一點,抗病毒藥物只能減緩肝髒的破壞,卻無法逆轉肝硬化。有兩個例子可以幫助人們理解這一點,一個是我經常給病人舉的疤痕的例子,皮膚上小的傷痕可以完全消失,但如果嚴重的傷痕,所形成的疤痕是不可能消散的。還有一個是一位老主任對病人作的解釋:如果是一個略微缺水的蘋果,你趕緊采取點措施可能還有得救,如果是一個已經風干了的蘋果,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其復原了。
第二類、屬於治療肝硬化並發症的藥物,按照我的理解屬於急救藥物。比如幫助肝硬化患者腹水減少的利尿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血管收縮藥、治療肝性腦病的藥物等等。這些藥物有便宜的,也有昂貴的,有用了很長時間的,也有剛剛才開始推廣的。只要嚴格掌握適應症,使用藥物減輕腹水,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安全有效的。當然不可能所有患者都有效,比如有的患者腹水即使將利尿劑用到最大量,多種利尿劑聯合應用也沒用,這種稱之為難治性腹水的治療相當困難,其中有一部分患者是因為肝硬化病人伴隨的功能性腎衰,是由於肝硬化病人多種血管活性因子和血流動力學紊亂造成的腎功能不全。至於最常見的也是最驚心動魄的上消化道出血,藥物治療有便宜的也有昂貴的。經典的就是垂體後葉素,非常便宜,哪怕是自費的窮人也能夠用得起,效果也是顯著的,但是偶爾有一些缺點,因為這種藥物是通過作用於血管使血管收縮從而起到止血的效果,但是由於特異性較差,不僅作用於醫生希望它發揮作用的胃腸道血管,同時還作用於外周和心髒的血管,因此有冠心病或者潛在冠心病的病人,使用它有可能誘發心肌梗死。不僅如此,它還能夠促進胃腸道的蠕動,所以有相當多的病人使用時會不停的排洩稀便,同時伴有腹痛,比較痛苦。最後一點垂體後葉素的劑量調整相當麻煩,需要慢慢加量和慢慢減量,因為治療消化道出血的垂體後葉素在點滴中濃度比較高,每分鐘的入量又相對較低,即所謂“高濃度、低劑量”,每次調整劑量時護士或醫生都要盯著液體的低速,數著秒表來調整。目前國內外很多醫院大部分采用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治療肝硬化病人門脈高壓造成的上消化道出血。它的作用機理也是通過收縮內髒血管,抑制胃腸道蠕動起到止血的效果,但是相對垂體後葉素作用部位特異,所以副作用比較少。
這裡要提一下白蛋白的應用。以往以及現在很多醫生認為低白蛋白血症和門脈高壓是肝硬化腹水的兩個主要原因,所以對於嚴重低蛋白血症的腹水病人,應用利尿劑的同時積極補充白蛋白被認為是一種常規的治療手段。但是近些年來的研究認為,這種說法並沒有確鑿的證據。由於白蛋白價格較貴,並且屬於從人體血液中提取出來的東西,再加上中國人的進補文化,白蛋白一度被認為是大補的東西,筆者甚至遇到過某領導干部自覺身體較虛,托關系偽造低蛋白化驗單補上一瓶白蛋白的怪事。甚至某些醫生也認為白蛋白是所謂的大補之藥。其實白蛋白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體內的膠體滲透壓,以調節血管內外的液體平衡,在他的主要生理作用中,沒有所謂的營養價值。肝硬化病人由於肝髒合成能力下降,很多伴有低蛋白血症。所以對肝硬化病人,尤其是伴有腹水者,補充白蛋白一直是教科書上的經典內容。但在2006年發表在國際著名胃腸病學雜志《Gut》上的肝硬化腹水治療指南上,只字未提白蛋白的應用,對於肝硬化的腹水形成機制,也主要是兩條:門脈高壓和水鈉潴留。第七版以前的《內科學》一直是門脈高壓和低蛋白血症,第七版改為膠體滲透壓下降,但主要意思還是低蛋白血症。也許這還是一個處於爭議之中的問題。然而想要國內醫生改變肝硬化腹水補充白蛋白的慣性思維,這不僅僅是一個專業知識的問題,恐怕還有國內醫學倫理的考量。如何說服反復就診、久病成醫的病人,大多數人都在用,他也曾經經常用的昂貴的白蛋白居然可能無效,這對患者和病人都是很難接受的。恐怕連教科書的編寫者也感到為難。
第三類、眾多所謂保肝和抗肝纖維化的藥物。不管是中國醫院住院的常規靜脈用藥,還是門診的口服藥,所謂的保肝藥都是用量和花費巨大一種藥物。醫生每天都在開,病人每天都在吃,誰都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甚至病人會主動向醫生提出能否給加點保肝藥。這其中有所謂的西藥,有中草藥和中成藥,有很便宜的普通甲類藥,有略微貴一些的醫保乙類藥,還有不少非常昂貴的自費藥。不管是哪類藥,有一點是明確的,至今沒有一種是經過了嚴格的隨機對照雙盲檢驗證明確實有效的。有些稍微嚴格的試驗發現這些所謂的保肝藥至少對肝硬化病人延長生存期沒有幫助。國內倒是有不少宣稱某種保肝藥有效的論文發表,但這些論文的作者很多就是他們宣布有效的藥物的研發和生產者,或者是受研發和生產者的資助進行所謂的研究。仔細閱讀這些論文,發現很多根本沒有遵循隨機對照的原則,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病情沒有可比性(大部分情況下試驗組的病情要輕一些,這樣自然治療效果似乎要好於對照組),觀察的指標要麼是患者的主觀感受,要麼是特異性、敏感性以及重復性均不好的檢驗指標。很少有國際公認的價值較高的生存期,死亡率,致殘率,病理變化等指標的觀察。尤其是有些中醫專業期刊上的文章,經常稀裡糊塗的就出來一個治愈率,大概中醫對治愈這個醫學術語有自己的解釋。我就曾經在網上碰到過一個暗示自己比西醫高明的中醫,他對治愈的理解就是患者自己感覺好了。所謂的抗纖維化藥物也基本上仍屬於捕風捉影的階段,目前很多所謂抗纖維化治療的觀察指標是血清中的纖維蛋白代謝相關的分子,這些分子的血清濃度和實際肝纖維化的相關性,還不能得到證實,拿還不確切的指標來評價療效,有點星際迷航的感覺。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總的來說,除了急救應付肝硬化病人突發的威脅生命的情況,和風險較高的器官移植,我們對肝硬化的治療措施還是很有限。雖然藥物很多,但我上學的時候有位主任醫師的話很能概括這種現象:“西醫對有把握的疾病,治療方法就那麼幾種,並且走到哪兒基本上也沒什麼變化。但是對於難治的疾病,藥物玄了去了。”但就是再多再玄,不從病因和發病機制上獲得突破,難治的疾病依然是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