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肝硬化 >> 肝硬化症狀 >> 中醫中藥辯證治療肝硬化

中醫中藥辯證治療肝硬化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根據中醫理論及臨床經驗,開展中醫藥防治肝硬化及抗肝纖維化治療研究,迄今的研究表明,中醫藥抗肝纖維化治療中具有明顯的優勢。

  1. 強肝軟堅湯(韓經寰等,1979):益氣健脾利濕、養陰活血散結。由黃芪、白術、茯苓、生地、白芍、丹參、當歸、郁金、丹皮、栀子、鱉甲、茵陳等組成。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備大鼠肝硬化模型,以自體肝活檢的方法進行了三年的實驗研究。經長時間治療後,肝硬化固有的形態學特征已消失。而對照組動物在停止注射四氯化碳一年後雖有一定程度的恢復,但以後又有惡化傾向,直至二年半後仍呈現肝硬化的病理特征。

  2. 復方861(又稱復方丹參合劑;王寶恩,等):由黃芪、丹參,雞血籐等10味藥物組成。臨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纖維化患者,堅持服藥半年以上的49例患者治療後症狀改善率67%,血清p-ⅲ-p及層粘蛋白含量較治療前顯著下降;alt活性的復常率達73%,有33%的患者門靜脈管徑縮小,脾腫大的回縮率為52%。用該方制成的沖劑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每次1袋(含生藥8g),一日3次,連用6個月。12例於治療前後作二次肝活檢,肝組織學炎症計分由治療前的18.25±2.07降至治療後8.5±2.7,纖維化計分由10.0±9.92下降至2.98±2.07;而對照組治療前後無改變。治療前肝組織炎症區域有較多a-sma陽染的肌成纖維細胞,治療後顯著減少。

  3. 桃仁提取物合人工蟲草菌絲(王玉潤,劉平,劉成,等):我們於1985年臨床應用該方法治療21例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患者,並以相同條件的21例患者進行雙盲法對照。結果患者經6個月治療後,腫大的肝脾體積及擴張的門靜脈管徑均顯著縮小,血清白蛋白含量及白/球蛋白比值上升,肝大體外觀纖維化程度顯著減輕,有一例已接近正常,而對照組無顯著改變。治療組治療後肝組織膠原酶活性、血清p-ⅲ-p含量及尿羟脯氨酸排洩量均顯著上升。進一步用此方法治療肝炎後肝硬化。可顯著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使擴張的門靜脈管徑及腫大的脾髒顯著縮小。增高的血清mao活性、血清p-ⅲ-p及羟脯氨酸含量顯著下降,尿羟脯氨酸排洩量增加。5例患者於治療前後腹腔鏡下肝大體及活檢肝組織的對照觀察,治療後有3例肝髒硬度減輕,色澤轉紅,肝表面纖維組織減少。光鏡下有4例纖維隔減少,擴張的肝窦轉為正常,治療前在肝細胞間隙內有較多的膠原纖維,而治療後僅在毛細膽管中見到。治療後在狄氏間隙見到含有較多的脂滴的肝星狀細胞,而其周圍未見到膠原纖維。

1 2 3 下一頁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