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其他肝病 >> 華支睾吸蟲病的傳播途徑

華支睾吸蟲病的傳播途徑

  華支睾吸蟲病的傳播有賴於糞便中的蟲卵有機會下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間宿主以及當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魚蝦的習慣。

  作為華支睾吸蟲第一中間宿主的淡水螺可歸為4科6屬8個種,最常見的有:紋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長角涵螺。這些螺均為坑塘、溝渠中小型螺類,適應能力強。

  各種螺感染華支睾吸蟲程度各地報道不相同,而且毛蚴感染率隨季節變化。如四川安岳縣的現場調查,華支睾吸蟲毛蚴感染赤豆螺以5~10月為高,11~3月感染率幾乎為零。

  這可能與水溫有密切關系,也與當地在3月份大量施放人糞有關。在螺體內,華支睾吸蟲一般只發育至尾蚴階段。

  但也有報道華支睾吸蟲在螺體內能發育成為囊蚴,這可能是尾蚴成熟後因環境變遷,螺不能在水內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進一步發育為囊蚴。

華支睾吸蟲病的傳播途徑

  華支睾吸蟲對第二中間宿主的選擇性不強,國內已證實的淡水魚宿主有12科39屬68種。但從流行病學角度看,養殖的淡水鯉科魚類,如草魚(白鲩,鲩魚)、青魚(黑鲩)、鲢魚、鳙魚(大頭魚)、鲮魚、鯉魚、鳊魚和鲫魚等特別重要。

  野生小型魚類如麥穗魚、克氏鲦魚感染率很高,與兒童華支睾吸蟲病有關。在台灣省日月潭地區,上述兩種小魚華支睾吸蟲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達100%。

  1988年的調查資料表明在黑龍江佳木斯地區的麥穗魚感染率也為100%.囊蚴可分布在魚體的各部分,如肌肉、皮、頭、鰓、鳍及鱗等,一般以魚肌肉最多,尤其在魚體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較多。

  也可因魚的種屬不同,囊蚴的分布亦不同。除淡水魚外,淡水蝦如細足米蝦、巨掌沼蝦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